第一周就要过去了,时间走得挺快的。
曾经我写过一篇——《恐惧,源于你的无知》,目的是想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行动,因为行动才会带来更直观的效果,行动才能真正地带来改变,这样,我们所知的不至于浪费,我们能对事物有更好的理解。
1
前段时间做一门作业,要把若干道题解决了。乍眼一看,不知道是什么鬼,很多的不懂,不知道,只能在网上搜了。改改关键词,看看那几个网址,并没有都能找到合适的答案。大概找到的,也折腾了许久。
后来发现用的搜索引擎不太对,原来还是度娘猛一点。
不会的问师姐,求援助。
但是文献依然要自己去琢磨,大量陌生的信息,如概念、方法、图等,让我看着费劲,终日不知所观。
交过了第一次作业,老师就说很多地方要改的。为什么要改呢?内容不完整、不详实,肯定要再补充的,错误的更是要修正。但形式方面同样不容忽视,排版效果不佳,谁还看得下呢,这更要好好地改。正如那个说法,谁都不会透过邋遢的外在去了解你的内在。
重交了几回,终于结束了。
现在,再看同类的文献,至少不全是以小白的姿态了。
难受的当时,收获的现在。
2
自从日更以来,我都逼着自己思考。
开始还热烈着,写几篇,我还有点感觉。
到后面,感觉思维枯竭了,催也催生不出啥了。我到极限了吗?
接着我就写短短的文。
短文,有点不深刻的意味,那么一些时候,没怎么让文章延伸,读着是挺肤浅的。
我都怀疑要不要放弃了。幸亏大脑没傻透。抽身而出,看看数据,我的更文量已经有所进步了,较优质文章比例还是可以接受的吧。我还不全然失败。
听了得到的知识音频,里面一条是说成功的10条法则,第四条法则是说,不要把数字作为成功的评价标准。
数据的确不总是可靠。标题党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诱人的标题,实质却有点文不符题。那么是把阅读量骗来了。相对于阅读量,我认为点赞、收藏、转发的数量才显得更有价值,不过转而一想,并非所有人都有以上习惯,就算同意了文章的优秀,也不舍得那么干。
既然数据还不能作为评判标准,那我更不能否定得如此快了。
以上还不是我最想说的。
你会有在一天早上,去吃早饭的路上,突然萌生了一个可以用来写文的灵感吗?你会读着一本书,突然想狠狠地飙一篇文字,来抒发胸中怪想吗?写文的习惯,培养着我思考的习惯,各种时候,我的脑海可能蹦出一个想法。
如此道来,想法可不都是晚上才堆拼出来的。
3
就算愿意起步,却发现前途茫茫,方向很不明确。
可以试着竭力思考,运用各种方法,让自己迈开步伐。
自己没办法了,找个指路人也不为过。
就算真的动手不易,但之后的收获不见得会那么让你失望。
最后小斌感谢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