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是上课,有的人效果甚微,有的却感觉学出了几十万软妹的MBA的效果?
比如,上过混沌大学的创新学员、创商或创训,有的学员,对自己的业务进行了梳理,对自己所在行业有了全新的认知,找到了企业增长的引擎。下一次见面,已经做完需求假设,开始聊如何构建MVP,进行验证。
还有的同学,发现了现有业务的漏洞。有的同学,通过拆解,找到了新的定位。有的同学,深挖底层需求,发现新的商机。
他说,这个出生以来,最用心也是最累的一次学习。
为什么这些人收获这么大,有些人感觉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区别在哪?
按照“知行合一”这个模型来讲,是知和行,都需要加强,需要拓展。
套用凯撒大帝的名言,
I conquer = I know + I do
我征服=我知道+我践行
知,分为意图和方法。
行,是内容输出和践行操练。
意图,再拆成渴望度和目标。
问下自己对这个课,有多需要,有多好奇,有多渴望?它是你当下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吗?如果是,本人的意愿又有多强烈?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全力的投入。**曾对**说过,我每天无时无刻不再想着怎么赚钱?你花了多少时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找到目标,并全力以赴。
下面,我用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的学习,来讲一下,不同级别学员的学习。
60分,听课+做作业
如果你在学习创新学院,自己或企业有创新创业的需求:
第一步,听课。
12个思维模型的理论课、案例课,听明白并掌握。掌握方法论,是基本功,马步先扎好。
第二步,做作业。
通过内容的输出,考察自己的思考。行,体现在你展现出来的东西。你的文字,代表了大脑对于信息输入后,处理方式,效率如何,效果怎样。是一种自我对话,也是自检的一种方式。
70分,带着项目,事中练
我想你应该不甘于只是及格吧。想要获得更大的收获,我们要带着具体的事来。想一下,近期有哪些项目是值得复盘的?哪些地方是总觉得别捏不舒服的?找出思考的承载物,给自己一个练兵的地方。
第一,目标清晰
最近是否疑虑,我是否遇到行业天花板,我的事业值得深挖吗?用第一曲线盘点,自己行业和企业的市场容量和未来趋势。
外部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该如何开展新业务呢?哪些创新探索是合适的呢?尝试用分形创新的模型,看看哪些公司基因是需要“遗传”的,哪些需要“变异”?如何横向分形、纵向分形?怎么隔离保护新业务的生命生长?
行业竞争特别激烈,一片红海,日子不好过呀。真的就只能这样了吗?错位竞争,也许能帮到你重新定位你的生态位,从供需连多方位的错位,找到其他企业不屑做、不能做、看不到的生存空间。扎进去,发现原来海阔天空。
如果目前你没有创新创业项目,就是觉得这个课程很好玩,猎奇想要看看。那邀请你做个头脑实验吧。
1. 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赛道,如何是我,该有什么好玩新奇的点子,可以去创业呢?
2. 我这个点子,可行性有多少?它不是我的自high,不仅是有趣的想法,而是真的有价值的,通过学习,我会怎么规划安排呢?
3. 我不骗自己,如果要给投资人看我的方案,依照知识要点,还有什么可迭代的?
带着问题思考,才有针对性,不会浮于表面,考虑些莫须有的议题。
第二步,长在身体里。
通过践行,长在身体里,是建立一种体感,坚持方法论的指导,去行事。
比如,写作业,不是打卡,更不是为了学分。我们为我们自己的行为负责。事情本身,就是吸引我们的地方;做的过程,就是收获、礼物。认真对待每一次输出,你的呈现代表了你是谁,是肤浅还是深刻,是随意还是尊重,都是自己的选择。
除了内容输出,还有很多输出方法,比如微信群的交流,小组练习场的讨论,线下活动的交流。尝试用知识去解答遇到的时事新闻、同学案例、工作复盘。在不同场景下,多维度的内化知识。
80分,对标高手
你的朋友圈,决定了你是谁。对标行业高手,身边的高手,他们一定有什么做对了的,但却是我反复掉进去的坑。是时候爬出来了。
第一步,对标思维
首先,找到标的,同学中不乏有福布斯商业精英、行业专家、通识学者、高校导师、明星团队、人生偶像、创业老兵,还有很多成功企业案例。
然后,通过阅读他们的文字,复盘成功案例,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采访、咨询,并复盘思考:
1. 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是我会怎么做?
2. 哪些是我没想到的,破了我思维的围墙的?
3. 哪些方法可以与我现有业务结合的?
通过吸收高手的认知,提高自己的认知,思想上先武装起来,悟后起修。
第二步,假装是高手。
用高手的状态去践行。同样是作业,同样是PPT,同样是分享,高手会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也许,现在还不是,学着写着就像了,我就成为了你。
90分,放下我执
第一步,空杯心态
在讨论的时候,刚有同学做完分享,就有同学开始指手画脚了,这么做不错才怪等等的话,就出来了。这样首先对开放的同学是个打击,也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试试静下来,先聆听,看背后的原因,隐形需求,找到本质,再去思考最终目标解和方案。
我们还可以从中萃取对我们有益的部分,十条信息有一条为我所用,就很好。剩下九条,我也留下,不妨备用。哪怕一条也用不上,但其中某个点,促使我把早就想好的方案,突然想要尝试下,这样的推动力就是收获。
怀着空杯心态,去吸收新的角度。用感恩的心,去谢谢每次分享带来的氛围。享用其中。
第二步,用对方映照自己
分享听完后,好与不好,自己做个复盘,不要骗自己,不要做骄傲的公鸡。优秀的人一定做对了什么。失败的案例,也许隐藏着未来我们也会踩的坑,都是宝藏,挖出来,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
有一位同学,让人印象深刻,在线下训练营和领教交流后,发现了新的空间,课还没上完,赶紧叫同事实施在新项目中。现在,即使在疫情期间,同行盈利出现大幅度缩减的情况下,保持每个月20%的增长。他分享道,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红海,扎进去会发现好多无人区。
100分,完成跃迁
第一步,梳理知识体系
所有的输入,无论是思维模型还是活生生的案例,尝试处理、整合成,一套清晰的逻辑体系。这种相对宏观的理解,是对知识细节的拔高,是能指导自己未来的智慧。它们升维了,不再是知识碎片,而是彼此相关的、互通的一套完整的框架。
第二步,迭代输出方式。
尝试站在台前来,不再满足于只是内容输出和说说话,主持一次会议,挑头一次活动,做一次公开演讲,操练一个项目。用更高要求的输出,倒逼更高要求的输入和处理。
主动分享的过程,是一次思想的跃迁,通过粗线条的知识框架和丰富大量的创业细节,整合出自己的只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