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道湍
济源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其境内的王屋山,更是因了列子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毛泽东主席的一篇同名重要演讲,而红遍大江南北,让愚公精神家喻户晓,成为国人励精图治的共识。
无独有偶,至今还有一则世人耳熟能详,堪与愚公比肩的《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也曾发生在王屋山下,但却藏于深山,知之者甚少。
其实,女娲的神话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女娲者,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为创造人类和保护地球家园,她奉天帝之命,与其兄伏羲下凡,以“磨合”为媒,即从卦台山滚石磨下山,两磨盘相合,即确立夫妻之缘。 而后,又以“穿针引线”为妁,从两个山头分别扔下针和线,若线头穿针孔而过,即为天作之合。结果天公作美,兄妹成婚繁衍起了人类。由此,“磨合”和“穿针引线”,便成了象征爱情的高频词,沿用至今。
为人类生存和生产力发展,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耕耘稼穑和创制八卦等。女娲则抟土造人,致力于人类的繁衍生息。同时,举洪荒之力,为消弭洪水等自然灾害,不惜从昆仑山采石,与当地盛产的赭红色砂岩土混合熔炼,费九九八十一天功夫,炼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五色石,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又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治理洪水等。此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地缝烈焰熄灭,四海归于宁静。
说起来怕你不信,听起来有一些奇葩。《女娲补天》这个世界级的神话传说,居然就发生在与王屋山一脉相连的邵原镇小沟背村。
这年月,打名人尤其是名女人招牌,往自己脸上贴金者屡见不鲜。是真是假,我们决定前往此地一探虚实。同时也想碰碰运气,说不定还能捡到当年女娲补天时,剩下的那块五色石呢?
正值中秋时节,我们如约来到了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晋豫交界的小沟背景区。
刚一下车,就被那里优美的风景所吸引。蓝天碧水,群山环抱,古木参天,硕果盈枝。微风习习,河水悠悠,一树树山楂透着诱人的深红色,一束束簇红的野酸枣,和着不知名野花的馥郁,扑鼻而来,顿觉秋高气爽,神情大振。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大家便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叹这里别有洞天的五彩世界。
只见满目的赭红赤红夹杂着或白或青,或蓝或紫等各种颜色构成的不同造型的五彩石头,带给大家更加震撼的视觉冲击。
它们有的似蛋糕房里的红豆沙,绿豆沙,表面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各色颗粒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极为耀眼悦目;有的像刚出锅的五花肉,天女撒花般地散落在群峰之巅,密林幽谷,深山河涧和杂草灌木之中。犹如女娲娘娘特賜的一场丰盈而浩大的视觉盛宴,令人艳羡不已。
有的更似家养的牲畜和肥壮的河马海兽,或出没于溪流和小河两岸,或静静地躺在道路两旁,默默地迎接我们的到来。置身其中,完全是一付色彩斑斓,充满无限幻想的奇异世界。
于是大家拿出手机纷纷拍照留念。生怕失去了这难得一见的良辰美景,怠慢了女娲娘娘一片良苦用心。
尽管神话传说有虚构、猜想和假设的成分,但我还是相信,这里就是我们此行要找的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理想之地。
据资料介绍,小沟背景区,属于典型的火山岩构造地貌,是华北地区唯一遗存的原始森林腹地,由银河谷地、鳌背山、待落岭等三部分构成,总面积50平方公里。
鳌背山犹如横空出世的神龟,远远望去,像是刚刚被卸了四肢一样,痛苦而又无助地注视着前方,一付壮志未酬,心事浩淼的样子。尽管眼前花草繁茂,古木参天,并被群峦高高抬举到海拔1929米的至高,雄踞群峰之冠,但仍愁眉不展的打不起精神。
我猜想,此时它最想向世人诉说的是,牺牲四肢不足惜,最重要的是莫忘了,它就是“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石以补苍天,断鳌足立四极”的“断鳌足”者。
待落岭又称为“娃娃崖”,海拔1700米,顶部平整,有“四十五里跑马栈”之称。在这个号称“百米长卷”的崖壁上,挤满了成千上万个栩栩如生的浅黄色祼石娃娃。它们或趴着坐着躺着,但目光里总有一丝期待。据专家考证,这些“规模宏大、历史久远,形象逼真、系列完整”的石娃娃,就是女娲造人时的遗存。
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此前女娲捏的泥人都被点拨成了活人,单就这批原样留下来了呢?导游无语,专家未下定论。难不成女娲娘娘当初就高瞻远瞩留下“把柄”,证明这里就是她当年“造人”的原始地吗?不得而知。
银河谷又叫彩石谷。望名生意,就知道那里一定有不少五颜六色、形状不一、大小各异的五色石头,其中就包括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那块五彩石在内,虽然传说纷纭,但迄今仍没有被人权威发现。
这么一说,大家都很来劲,鹿死谁手,好像下午就能见分晓似的。
吃过午饭,我们便沿着银河谷地逆水而上,河滩依着地势的高低,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满沟的五色石时隐时现,千姿百态地点缀其间,大的如驼似马,小的似鸟像卵,并随着溪流大小明暗的变换,时而灿烂炫目,时而灰暗斑斓,异彩纷呈。满足着人们的奇石搜集爱好,不断地有人将自己喜欢的各色彩石袖入囊中。
尽管大家有意无意都在期待着那块剩余的补天彩石的出现,但现实是残酷的。曾听曹雪芹大仙说过,贾宝玉出生前,曾有二僧来到大风山青埂峰下,将那块五色石头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还在上面镌刻了文字,正面是“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背面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后来这块美玉就含在宝玉口中来到了人世间。成了宝玉的护身符,与身价性命同等金贵。
可见曹雪芹先生早有先见之明,抢先把这块石头加工包装演绎了一把,变成了宝玉须臾不可或缺的“通灵宝玉”,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但世人仍是半信半疑。虽然我们今天无缘捡到它了,但知道它也许是“名花有主”,心里还是充满了喜悦之色。
继之前行,随着山势的陡增,河流开始收窄,急流、险滩、暗河、飞瀑、跌水、幽潭等自然景观,如影随形而来。散落于此的巨石,经过千百万年的雨水河流冲刷后,开始变得光滑滋腻起来,色彩斑斓而愈加丰富,像川剧变脸一样,不断变换着模样。
在一处险滩旁边,伫立着一前一后两个青褐色的大石头,状若夫妻,貌似临渊羡鱼。待到近前,观其背上布满了渔网状花纹,方知道是渔民正在晒网,不由得赞叹一番。走出一段距离,不忍回头留连,仿佛看到这对夫妻石,恢复了渔民本色,个头稍高的丈夫,正手持渔网,张网以待,女的手挪尚未织成的网子,正全神贯注地站立一旁。让大家看得耳熟眼花,岂不是当年伏羲女娲夫妻的真实生活再现?
少不得再次拍照留念,却陡然从相机镜头里发现,两岸的石壁上,骇然有大朵青白色似云似棉,似叶似花的美丽图案装点其上,俨然如伏羲女娲的行宫一样庄重素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接着,在这个“行宫”之前方不远处,又有新的发现。一块长条状的巨石,被卡在溪流之间,历经岁月风雨洗礼,其形如牛,其势如虎。加之身上显露出的凹凸不平之状,犹像鱼麟鱼鳍,只待风雨交加时,为其“鱼跃龙门”做出精彩巨献。少不了又是一番赞叹和拍照留念。
正值大家兴趣昂扬之时,山阔水朗,云蒸霞蔚,又是一番天地。近处是一湾湖水,周围有大量巨石云集,有的似狼有的如虎,有的似鲲鹏展翅,有的如蛟龙潜水,一派藏龙卧虎之气象。移目上看,一座落差巨大的水中渚岛傲然而立,显示着咄咄逼人的气势。待走近细看,“中华石”三个字分外扎眼,证明着其身份的高贵和不同凡响。
经碑文和现场对照,这里曾是伏羲创制“八卦图”的地方。其中八卦图和传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神像,虽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不由得生出几分敬意,同时带有几多失落。
由于伏羲八卦参合了天地变化之术,将刚柔阴阳融入其中,在预测宇宙万物生命,修身养性,协和自然,占卜吉凶和卫护建筑风水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也使一些唯利是图者趋之若鹜,人为地加进了许多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测及封建迷信的东西,完全违背了伏羲氏“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作卦初衷。也是对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的无视。不免有些遗憾。倘若伏羲上天有知,一定会说,噫,微斯人,好着哩!
补记:中国是个善于造神的国家。神者英雄也。英雄来自于民众,产生于时代。女娲者,女娃也;愚公者愚夫也。都是平民身份。但英雄无论出处,只要你愿意为民办事,只要你立志献国并足够伟大,人民都会将你传成神话故事的。
又记:对的,女娲是全民族的英雄,人们都希望自己居住的那片天是被女娲补过的,自己居住的这片地,就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原始地。用这一观点来对待历史上众多版本的女娲故事,也就可以释然了。正如“卧龙”之争,何必再论南阳襄阳!
初稿:2020.9.16
补记:20209.23
定稿:2020.9.24
(本文图片由念念、ZW——谢,才让拉姆等提供,并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