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 让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 杨连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
我叫杨连山,是南阳市14中学的语文教师。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我从一个农村娃娃,成长为一个人民教师,我对党和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毛主席的著作倍感亲切,所以,产生了收藏红色文献的想法。几十年来,藏书是我的挚爱,并不宽敞的书房里,藏有3万多册毛著,3千多册红宝书,3多千册连环画。藏书以毛著为专题,兼藏文革资料、乡邦文献、连环画、老唱片、老物件、毛主席像章等。这些藏书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滋养了我的心灵,它们成了我生命中的珍宝。淘书藏书,藏书淘书,在这条路上,我快乐地默默前行。正是因为喜欢藏书,使我有了收藏十四份烈士证的机缘。2009年元月,那个春寒料峭(qiao)的日子,我淘书时,发现了14份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俗称烈士证),当14份烈士证,映入我眼帘的一刹(sha)那,我的心揪紧了,激动了,沸腾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14份没有送达的烈士证,不仅是宝贵的革命文献,它还是14位革命先烈,至今仍在飘荡的英灵啊。我毫不犹豫地以不菲的价钱,把它们买了下来。从此,我踏上了执着地,为烈士找家的漫漫长路,一个个为烈士找家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时间追溯到12年前的2009年元月六日,淘书的时候,在南阳一个卖旧书人家里,见有一个文件夹,装有14份五一年邓小平贺龙签发的二野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一见之下,大为惊喜:我惊的是,时间过去了58年,而这14份烈士证,却没有送达烈,士亲人手中;我喜的是,我幸运地淘到的这14份烈士证,非常有文献价值,我们常常说,新中国的建立,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但这些只是抽象的概念,而这些烈士证却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见证,是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见证。并且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烈士证向我们昭示,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用手抚摸着这些用先烈生命换来的烈士证,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和不安,它虽是一张张薄薄的纸,但它是烈士生命的凭证。这些烈士证是1951年签发的,到现在已经近70年了,用手捧起这些纸张发黄的烈士证,用手捧起这承载着烈士生命的,沉甸甸的纸。70多年的历史啊,70多年的岁月,70多年的烟尘,却怎么也遮掩不住,烈士那鲜活的生命!
那一天,我满怀着得到珍宝的喜悦心情回到家中,向妻子梁金丽,女儿杨子介绍了烈士证的情况,并一张张展示给她们看,她们的激动让我感动,我有个幸福快乐的家,一家人总有着同样的心跳。我讲述了烈士证上的信息,她们听后深受感动。女儿杨子虽然是一个女孩子,却对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很感兴趣,崇拜英雄。爱看央视的防务新观察,军事纪实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
女儿看了《集结号》后,特别景仰烈士为新中国的建立,民族的解放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当听了我的讲述后,她当即决定和父母一起寻找烈士的亲属,做生活中的谷子地,为这些烈士圆回家的梦。妻子梁金丽向我建议:你应该赶快寻找烈士的后代,让烈士英魂回家,把烈士证送到他们亲人的手中。因为这些烈士证在你手里,仅仅是藏品,如果送到烈士亲人的手中,就是一个生命回家了,就是一份亲情回归了。妻子厚重质朴的话语,暖暖地让我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赶快行动起来,为烈士找家的信念。一个质朴的善念,成就一段红色的传奇。十四份烈士证见证了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牺牲和初心;二万公里寻亲路体现了一个公民寻觅大爱的责任和担当。
自从淘到这14份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我昼夜难眠,寝食不安,下决心要找到烈士家人,我在妻子梁金丽,女儿杨子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每份烈士证上的基本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根据烈士证上的内容,写出烈士证简介,并对烈士证上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如烈士生前的部队番号、性别、姓名、职务、年龄、籍贯等信息,制成革命英烈名录。妻子梁金丽把烈士证、革命英烈名录、烈士证简介进行了复印,作为寻找烈士亲人的资料,然后着手收集资料,我查阅了南阳县地名志、《南阳县志》等南阳文史资料。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我发现,当年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曾反复调查、寻找,但由于姓名不对、地址不详、资料不全、战争时期部队番号多次变化、解放后行政区划变更和村庄迁移等原因,致使这14份烈士证一直未能送到烈士亲属的手中。
于是,我按照烈士证上提供的烈士籍贯,开始调查寻找。在寻找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不少烈士籍贯一栏的信息相当模糊,大多只写了南阳县人。再加上烈士家属的搬迁,村落名字的变化,烈士的亲人,有的已经故去等原因,为烈士寻亲犹如大海捞针。但这些困难没有让我退缩,决定迎难而上,为了扩大寻找的范围,我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时间,带上简单的午饭和开水,到原南阳县周边村庄进行寻访。甚至骑车到社旗、邓州等地的偏远乡村去调查,行程二万多公里。累了,放好自行车在路边歇歇;渴了,喝几口自带的白开水;饿了,打开妻子为我准备的饭盒,匆匆吃上几口。
2009年9月17日,窦东杰一行又来到南阳,我们驱车前往邓州市高集乡沈堂村,调查单华荣烈士的情况。我们先到邓州市民政局说明来意,然后由该局办公室孙主任陪同,来到高集乡沈堂村,找到单新强,向他了解情况,单新强说:“我爷爷单风亭兄弟五个,老五单风举有个儿子叫单化荣。我父亲叫单化有,还有一个叔叔叫单化久。民国 31年年成,庄稼颗粒无收,我的长辈们没吃没穿,为了活命,逃荒要饭来到沈堂村,没有房子住,就搭了个四处透风的草庵居住,以理发为业。后来,恶霸地主欺辱了我奶奶。为了有饭吃,为了报仇,为了过上有吃有穿有房住的幸福生活,单化荣要去投奔八路军当兵,临走时发誓说,将来革命胜利了,立功了,回来盖房子,报仇雪恨,这样就能有饭吃,有房住,翻身当主人,不受外人欺负。”当天夜里,单华荣就义无反顾地寻找八路军去了。”我们听了,感慨万分道:“这真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啊!翻身不忘共产党,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穷人闹革命,受欺压的穷人只有造反,才能翻身得解放,才能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经过到村里找七八十岁的老人调查取证,我们一致认为,烈士单华(化)荣就是单新强的堂叔。于是,我把烈士证交到单新强手中,对他说:“省电视台窦老师一行和邓州市民政局,做了大量调查取证工作,终于确认单华(化)荣烈士就是你的堂叔。58年后,单华(化)荣烈士终于魂归故里了。这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人民不会忘记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 然后,烈士家属、寻访组和众乡亲一起向烈士证三鞠躬,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怀念。邓州市民政局孙主任当即表示,好事好办,特事特办,为烈士的亲属办低保,并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让单华(化)荣烈士含笑九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烈士的崇高献身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烈士们的牺牲精神,才有了共和国的今天,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建国70多年了,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战争岁月,已经渐行渐远。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可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不可缺失啊。许多年轻的一代,对战,争岁月愈来愈陌生,为烈士找家,圆烈士回家的梦,岂不是可以唤醒,对那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岂不是可以唤醒人们对先烈们,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的景仰,岂不是可以让我们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
随着一位位烈士回到了家里,我为烈士找家的信心倍增。目前尚有8位烈士的亲人还无法找到。这八位烈士的姓名(和基本情况)是:王春法,任守连,张万全,平玉山,马福才,路占阳,方长如,徐培进。这些烈士中,年纪最大的是任守连烈士,38岁,最小的是平玉山烈士,只有17岁,还有丁炳福烈士18岁,王清生烈士20岁。他们正处在花季,正是豆蔻年华。如果生活在今天和平的年代,还在上着高中大学,还会在父母面前撒娇,享受着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牺牲在新中国的朝阳,即将升起的黎明,他们未能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冉冉升起。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浇灌着人民的幸福之花;用自己的生命,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一想起他们牺牲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华,我的心就禁不住颤抖。朋友们,建国已经70多年了,他们,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却没有魂归故里。生活在今天和平幸福中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让他们的英魂早日回家。只要还有一位烈士没有回家,我就没有完成心愿,为烈士寻亲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