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每个孩子被看见

【2022年“书香校园”师生共读一本书征文】


努力让每个孩子被看见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心得体会

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 王勇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选取了作者7岁到13岁的儿童时光为创作背景。主要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小女孩英子在北平城南一座四合院里生活琐事,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说内容简短,大约9万字。共包括《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和《冬阳·童年·骆驼队》六个部分的内容。

在选定阅读这本书以后,我就与学生商量,共同制定阅读计划。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时间进度、阅读方法、阅读心得体会框架三个部分。

 在阅读进度上我与学生一同制定了三周读完全书的阅读推进表,我与学生一起共读,互相监督和提醒。我们规定每天至少阅读5000字,也就是小说书上大概6页左右的内容。由于内容不多,只要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基本上都能完成。因为明确规定了每天必须阅读的数量,又是按计划渐次推进,加之我每天在课前都要检查前一天的阅读情况,所以我们提前了几天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任务。

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书上进行勾画和批注。一方面是将书中描写精彩的句段勾画出来,例如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语段,环境描写的句子等等,都要求学生勾画出来,并且要在相应的句段处批注自己的阅读收获和体会。

比如: 学生在阅读《惠安馆》时在文章的开头就勾画了这样的句子:“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抽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加热闹。我赶忙起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学生在段落的下方批注: 文章一开头就用采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朴实的文字中饱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热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色彩和温度,才是真正的学会阅读的人。

在阅读《我们看海去》时学生有一处的勾画和批注令我深受感动。她勾画的内容是:“一群人过来了,我很害怕,怕他看见,但是到底看见了,他的头低着,眼睛望着地下,手被白绳子捆上了, 一个巡警牵着。我的手满是汗······我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身边,很想哭”。学生在下面批注到: 这里写出了英子的单纯和善良,她为小偷的被抓而感到内疚,她依然深信那个男人不是贼。其实,做一个好人,做一位优秀的人是每个人骨子里最渴望的事情。这个人只是出于被环境和生活所迫罢了!其实,在一个七八岁孩子纯洁的世界里,是完全没有贼这个概念的。

在指导学生写阅读心得体会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入笔。首先是要弄清楚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一旦离开了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就失去了这部作品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置身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往往是打开作品主题锁扣的钥匙。也就是说,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小说主题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次,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小说内容的概括,能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长文缩写。将近十万字的小说,如果要是能用两三百字的篇幅将故事内容叙述清楚,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写作锻炼。其次,还要把其中的六个故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写出一篇完整全面的故事简介,这也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也是一种难得的考验。

指导学生写阅读心得体会的第三点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和体会。这一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小说写作背景和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所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如小说中很多地方以儿童的视觉,展现了生活的朴实,环境的宁静和人性的美好。这无疑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追求和倡导的创作主题。小说所展现的城南百姓的生活是平静的,虽然也有艰难和无奈,但是,“我”房间的小窗外仍然时刻射进温暖的阳光,窗外蓝色的天空上,经常飘动着白色的云朵。一切都会过去,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再次阅读这些美好的文字,总能感受到它阳光般的温暖和魅力,当童年的岁月都渐渐远去,哪些曾经印在“我”脑海中的故事却更加清晰。不为别的,只为寻觅那份童年的朴素和纯真。


2022年11月2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