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黄粱美梦

带着书写文字得到的满身疲惫,也带着文字发出的耀眼光泽,我同大家一起迎接了又一个元日的到来。承担的第一项新年任务,是执笔起草二级分行(1994)1号文件。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尚未召开,总行纲领性文件没有公布的情况下,只能靠搜集和研读经济、金融报刊上的零星信息,来判断新年度的经济工作方针,预判金融政策和总体目标,确定新年度本行的重点工作目标和任务。

这是职场中的一次大考,其间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不言而喻。

万事开头难。尽管自己竭尽全力,搜肠刮肚,拿出的初稿,却始终不尽人意。只好不断地征求业务部门的意见,向各位分管领导了解他们新年工作的设想和要求,最终提出“面向市场求发展,国绕效益抓管理”的指导思想,遵循求实创新、积极开拓的原则,完成了撰稿任务。

初稿讨论的过程反复多次,意见五花八门,议论层出不穷。经过多次修改,在行长的支持下,最终得到绝大多数同仁的认可,在行委会讨论通过,作为正式文件下发。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经认真研读和比较,这个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基本一致。

经过半年多的工作检验,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指标的合理。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不同的声音,那就是针对初稿中“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收回”的表述,有人产生了“全部收回,我们吃什么?”的误解。经过坦诚的交流,消除了误会,达成了共识。

文件的篇幅虽然比年度总结要短小,但撰稿的难度、深度却不可同日而语。完成了这项全行最重要的任务,农历甲戌年春节就接踵而至。在没有寒假的时候,我只有提前两天,乘坐行里统一安排的车辆回乡过节。

假期从来都是短暂的,何况还是已不是寒假的假期。上班的时间到了,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带着不能继续陪伴母亲的愧疚,我返回了工作岗位。

上班后,接踵而来的都是好消息。先是收到《调研与信息》编辑部寄来的杂志,由同事主译、我参与的《美国银行法如何保障一个高效而又富有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译文,第一部分已经刊发在第一期,同时收到第二、三部分也将分期发表的通知。

我们办公室,被上级行评为宣传报道先进单位,个人也被省分行、省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被行里评为先进工作者。这是对我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对我负重前行的鞭策,让我对未来的憧憬更加美好。

随后,行里下发中层干部聘任通知,我榜上有名。干部身份才做到表里如一,履历表中的“职务”一栏不再用斜杠代替。

此时的我,那始终被自卑压抑着的自信,似乎要挣脱僵绳的羁绊,一路狂奔。我隐约感觉到,耸立在前行路上的那道峭壁,已经被我无尽的激情之力撞碎,更具魅力的未知变成了坦途,等待我去任性狂奔。

在参加完全省行长会议后,我一边着手撰写全市支行行长会议主题报告,一边参与其他会议资料的修改完善,并作为大会秘书长,拟定参会人员名单,安排会议议程,分配住宿区域,划分分组讨论地点,宣传工作的布置,等等。为确保会议的顺利、成功召开,发挥了核心主导作用。

全市支行行长会议结束后,我便将工作重心放到了会议贯彻落实方面,并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开展宣传攻势,为业务竞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撰写的《孝感工行发放商业贷款2800余万元,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商行及时输氧,“休克”厂重现生机》等稿件,分别被《金融时报》、《湖北日报》、《城市金融报》等报纸采用,依据新闻稿拍摄的电视画面,被湖北电视台在《湖北新闻》中播报。

喜庆的高潮尚未退却,又一令我振奋的消息传来,二年以前,在学校工作时参编的《信用合作大辞典》,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全国第一部信用合作的大型工具书,它的出版对新时期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月,总行在古城西安举办通讯员培训班,由《城市金融报》社承办。来自全国各地170多名肩负宣传任务的同行参加了培训。

培训期间,拜会了多次为我们编发稿件的责任编辑,结识了众多的文字精英,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掌握了更多的写作技巧,提高了稿件的写作质量。

培训结束后,报社组织参观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西安秦皇生平馆和陕西省博物馆,观赏了有着悠久历史的华清池,攀上了兵谏亭,找到了捉蒋处,畅想了当年捉蒋的画面;游览了大慈恩寺,仰视了大雁塔,拜谒了乾陵、无字碑,瞻仰了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候霍公去病墓。

利用培训间隙,登临了一次钟鼓楼。本计划去参加“华山论剑”,检验一下培训效果,结果省分行带队的领导说山路危险,不同意去,只好取消了行程。

听说羊肉泡馍是陕西知名小吃,不吃泡馍等于没到西安,我们一行四人决定一起去品尝。有趣的是,当四碗羊肉泡馍端上来后,我们各自尝了一口,就没人再有勇气喝第二口了。

原来大家对西部羊肉的膻味估计不足,全部败下阵来,付完款就“狼狈逃窜”,去找别的、名气没有那么响亮的小吃来充饥。

学习归来,随行长前往信阳参加大别山金融研究会。参会之前,还专程去对重点客户进行调研,寻求金融治理整顿日趋从严的形势下,共建银企共同体的发展之路。

7月份,省分行启动新一轮职称评聘工作。由于我的中级职称任职资格已满五年,符合申报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

也许真是被纷至沓来的好消息冲昏了头脑,觉得自己不仅有了申报高级职称的资格,也达到了高级职称的专业水平,也许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通过申报积累经验,为下次的成功创造条件。我做起了黄粱美梦,幻想着这高级职称同中级职称一样一蹴而就。

于是,便有些自不量力地撰写了《业绩报告》,填写了任职前后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登记表,成为高级职称申报者中的一员。遗憾的是申报在本级评审会都没有通过,怎么可能获得到省行评审的机会,努力即刻化为泡影。

事后,有参加评审会的评委向我透露,评委中某非业务科的科长抢先发言,表示了“太年轻,应该延后考虑”的观点,无一例外地打动了全体评委,没有人站出来发表不同意见,连他本人都是用沉默表示“支持”。如是,我被“入了另册”。

现在想来,那次申报高级职称,就是我人生途中不切实际的黄粱一梦,是被浮云遮住望眼的结果。试想,在一群年长者都在翘首以盼,争夺那为数不多的几个指标时,一个刚过而立之年,还没担任任何重要职务,且刚刚在新单位站稳脚跟、进入大家视野的人,怎么可能一蹴而就,让评审会成员认可。

那个时候,个人的每一次进步,无论是职务升迁、职称评聘,甚至是重要的岗位变动,领导都会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小心地进行平衡,并非与个人能力完全成正相关关系。

好在,我还没来得及在这失败的阴影下徘徊,便被繁重的文字工作所包围,一切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恢复了平静,被渴望辉煌的愿望重新裹携着前行。

也许是申报高级职称在本级评委会都没有过,让我多少有些心悸;也许是在我调离之后,相继离开学校,转战海南特区的朋友频传的捷报,让我平静的心又驿动起来;也许我就是一个不安分守己之人。当朋友自海南来电,让我过去体验特区之神奇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就过去看看。

请好假,买好机票,便匆匆忙忙赶到机场,谁知安检过不去,安检人员问我箱子里有何物品时,我一脸的困惑。除了衣服及日常用品,我也不记得里面还有什么,只好让安检人员开箱检查,原来箱里有“凶器”——一把被列入管制清单的水果刀。

结果是不让登机,机票作废。无奈,只好就近在机场的酒店住上一晚,买了第二天的机票,去最大的特区去沐浴改革的春风。现在想来,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车,也不需要安检。在第二次“登天”时,并不掌握完整的安检知识,出发前也未对行李箱进行清理,加上行李箱本身就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导致时间和机票被浪费,差一点被当作恐怖分子给扣下。

俗话说:福不双降,祸不单行。首次海南之行,还真证明古人的伟大。登机不顺,出了洋相,浪费了时间,损失了金钱不说,而那检查出“凶器”的一幕,还刚好被同时过安检的同事看到。让人费解的是当我把不能登机的原因告诉他之后,他不为我保密也就算了,竟然当作“逸事”报告给了行长。

在我结束海南之行,回单位上班后,行长竟然主动找我“谈话”,说是想到海南发展应该直接向他申请,他可以给我”公差“的机会,安排去海南出差。同时调侃我连基本的乘机常识都没有,让我目瞪口呆。

知道是行长在表示对自己的不满,连忙表示自己并没有异想天开地想去海南发展,是应老同事之邀过去帮个小忙。明知道他不会相信我的说法,但也不得不用这并不高明的谎言掩饰。

尽管过去帮忙是谎言,但当时也的确没有做好去海南发展的准备,目的只是去看看,增加一些对经济特区的认识罢了。因为80年代还在学校工作时,曾有朋友表示,如果想到海南去发展,他可以推荐。那时自己单身,理论上更自由,我都没接受他的好意。

此时同意过去看看,不仅是曾经的同事在海岛发展得不错,更是因为各大银行(包括我所在的行),在当地有大量的投资,吸引了我的眼球。

首次海南之行没有结果,虽无遗憾,却很无奈。只因两地温差太大,冬夏服装选择的差别,被同事称作另类不说,至今只要聊起那次过往,都免不了要调侃一番。就为了与老同事见个面,便花费了一笔不菲的路费。除了无语,就是惭愧,连想尝试国骂一下的对象都找不到。

也许是跳槽后一切都顺利,让自己有了飘飘然的感觉,刚刚达到申报高级职称的条件,就“无视”职场“潜规则”,去同大咖们争夺那有限的名额,自然是事如愿违,即刻被入了另册;跳出“农门”刚满三年,就出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燥动,难道不是美梦?也许美梦前加上黄粱二字更加贴切!

既然是黄粱梦,就应该早日结束,抛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到现实中……

这一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揭开了我国核能发电的序幕;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职工的工作时间缩短到平均每周44小时;确立了外贸体制改革目标,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这一年,在“中华鳖精”示范效应的引导下,保健品市场聚集了一群最有野心的商人,成为全国商业的火山口,透过一轮轮广告的狂轰乱炸,演绎着夸大产品功能的市场闹剧,腐蚀着商业大咖们的灵魂,催生出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扩张与多元化的浪潮;“君万事件”更是成为轰动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年度大事;尽管君安提出的改组万科董事会的要求被证监会否决,但万科却自此偏离了多元化的浪潮,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这一年,工行通过福利补贴和统一采购方式,为合乎条件的员工购买了空调,虽然品牌不知名,且单一制冷,价格便宜,只因是集中购买和分发,经过部分深受广告泡沫影响、且看热闹从来不嫌事大同事的渲染,在孝感掀起了引领消费的狂潮,让我曾经的同事羡慕不已;我的腰间还多了一个叫寻呼机的时髦物件,那是一个在生意上获得较大成功的朋友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说是要把我变成风筝,便于同我联系,他需要我的建议,甚至无聊时的陪伴,让我啼笑皆非,还无法拒绝。

这一年,最流行的歌曲是《纤夫的爱》,歌曲在大街小巷中风靡一时,成为男女同事相互打趣的热词;最吸引人们眼球的电视剧是《三国演义》,在出差途中就餐时,陪同事观看过几集;最振奋人心的体育赛事,是在日本广岛举办的第十二届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在金牌和奖牌总数上都名列第一;“万宝路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正式揭幕,中央电视台出资1000万元购买了联赛转播权。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足球,体育新闻走进了我的生活。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人才市场,跳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366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521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689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925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4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727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47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49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20评论 1 31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990评论 3 33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27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12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71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17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42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388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66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