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把孩子养大,说成是拉扯大”呢?到底是怎么“拉”?怎么“扯”的呢?难不成真像上一辈的人所说的那样,因为小孩不乖,所以得掐掐脸蛋,拉一拉、扯一扯,皮厚实了就变乖了,好养!养着养着也就长大了?
显然,这只是父辈们的玩笑话,在陪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对“拉扯”两字,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理解。
已经上了高一的女儿,平时住校,每周六下午回来,周日下午又返校,于是,能坐到一起聊聊天的,也就周六晚上了。无论多忙,周六晚上我都要腾出时间和女儿聊聊天,聊天内容天南地北,但主要话题还是围绕着她这一周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关于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关于老师的讲课方式,关于同学间的相处,以及校园里或宿舍里发生的轶闻趣事。她总是喜欢把学校里所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分享给我听,当然,也会把一些感到困惑的事、遇到的烦恼向我倾诉,而我也总喜欢静静地听她说完,然后同她或一起笑,或一起讨论,或一起分析并解决问题,大多数时候,是给她一些如何与各种性格的人相处的建议。
记得上初二的时候,她就住校一年,因为学校宿舍紧张,本着“有一个床位住就谢天谢地了”的心态去申请住宿,所以不敢挑,也没得挑,结果住进了一个差生的宿舍,心情有多郁闷可想而知了,差生完全没有学习态度,整个宿舍的学习氛围很差,糟糕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半夜十一二点了,大家还不睡觉,躺在床上讲鬼故事,看恐怖电影,平时聊天,话题总绕不开跑男,追星、早恋等等。在这样的一群舍友中,一向乖巧懂事的女儿,跟她们显得格格不入,同学关系一度紧张。渐渐地,她心情压抑,变得不爱说话,成绩一直下滑。每当周末女儿回家跟我倾诉这些苦恼的时候,我这个当妈妈的也很着急,此时,我若不拉她一把,她或许就真的抑郁了。成绩重要,可是身心健康更重要!于是我搜肠刮肚,找一些词来安慰她,跟她一起分析问题,并给她各种可行的建议,当然最后还不忘给她打打预防针,防止她被这些舍友们同化,走向堕落。我想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当孩子在危险边缘的时候,总能在第一时间感觉到,及时地把他/她拉回来;所有的妈妈都很心细灵敏吧,在发现自家孩子有一丁点要走向歪路的迹象,都能及时发现,并把他/她扯回到正道来。拉一把,扯回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拉扯”吧!
时间再往前推几年,4年级的时候,从外地转学回来,一下子从城市里的好学校,转到了乡下的普通学校,女儿一开始很不适应。因为女儿从小有学电子琴,所以一到那个学校,老师就让她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比赛等等。而这时,班里的同学各种嫉妒,各种排挤,这让看重友谊的女儿心灵很受伤,以至于到后来她都不想参加老师安排的文艺比赛活动,甚至于她都不想优秀,不敢优秀。这种可怕的心理阴影一直伴随着她长大,直到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月考,她英语考了班里第一,她居然觉得很不安,觉得对不起那些平时考第一的人。我听了,很震惊,也很懊悔。是我不好,在她小学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拉她一把,没及时同她分析问题,替她排解困惑。
有了这个惨痛的经历,我现在再也不敢松懈,经常同她聊聊天,了解她的苦恼,帮她捋一捋同学关系。有扭曲的心理时给她拉一拉直;有感到困惑时帮她扯一扯清;有不能解决的事情时拉她一把;有危险的境地时及时把她扯回来。陪她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养一个孩子,从来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养大,还要不断地教他/她、育他/她,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停地“拉、扯”他/她。
现在儿子也上幼儿园了。今天早上刷牙的时候,牙膏掉了,在去捡牙膏时把一瓶洗洁精给踢到阳台的一个角落里了,却不捡回来。后来我拖地时,把洗洁精捡回来放回原处,却又在他放学前,把洗洁精放回角落里去,等接他回家后,我要让他自己去捡回来,并告诉他:自己做出的事情,犯下的错误,一定要自己去承担责任,积极地、及时地去改正。
把洗洁精捡回来后又放回去,这样做或许很无聊,很费时,又很累,但我必须这样做。养儿之路漫漫,我边走边悟,边教边养,直到把孩子“拉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