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陶器的色调
在仰韶文化陶器中存在着红、棕、橙黄、土黄、灰陶、白陶等诸多颜色,这些颜色中以红陶居多,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陶器在色调上的主流。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仰韶陶器在颜色上的具体特征。
橙色,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陶器的色彩是以红色为基调主流,这是无疑的,但是,这个时期彩陶也有呈橙黄色的陶器,如,仰韶文化庙底沟下层和三里桥下层出土的葫芦瓶,其颜色就是橙色。这可能是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五二。四零一八,四七二二。徐女士!为了表现葫芦经阳光暴晒后所呈现出的颜色而特意烧制出来的。这种色彩在一个遗址中有时能发现好多个,说明仰韶人烧制橙色陶器的技术相当稳定。这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对陶器色彩的控制已经可以人为控制了,这是仰韶文化陶器的一大特点。这种对自然色彩的追求影响极其深远。
土黄色,该色调也是仰韶文化陶器上常见的一种,较为原始,多存在于一些大型和粗糙的陶器上,如小口尖底瓶基本上为土黄色。1957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小口尖底瓶,距今7000到5000年左右,该尖底瓶口小器形却不小,有一米多长,约能承重几十斤,为大型盛水器。从其功能上看,尖底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用的生活用具,人们才没有必要把它做成其它颜色,所以,就保持了器物烧成时的原色,而这种原色正好是土黄色。从这一点上讲,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其色彩与功能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这一点是我们在鉴定仰韶文化陶器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红色,红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主色调,红陶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数量最多,所涉及到的器型也最广,虽说红色陶器是黄土直接烧制出来的本色,但从仰韶文化陶器看这种本色的陶器并不多。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颜色基本上都是较夸张的红色,显得深红,使人看起来很舒服,器形大都做工精细,陶土选料讲究,烧造温度高,陶器表面光滑匀净,没有任何气孔和杂质,陶器的色彩掌握得特别好,通体一色,没有色彩不匀的现象。仰韶文化红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器壁较厚,很结实。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很多红陶制品都是完好无损的,而一些彩陶则大都破碎了。
灰色,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裴里岗时期就已经有了灰陶。我们知道人类最先烧制出来的是红陶,后来技术进步了才烧制出灰陶。从技术上讲,仰韶文化时期是有能力烧造灰陶的,但在考古出土的灰陶制品却不多。新石器时代的灰陶基本上都是一些炊煮器。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据此就可以确定仰韶文化灰陶的主要器形。另外,在仰韶文化时期根据实物观测,我们还看到有一些仰韶文化时朋灰陶的色彩不是很纯,其原因是带有相当多的砂烁杂质,这一点在鉴定时要引起注意。
白色,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白陶,“白陶是用氧化铁原料含量较低的类似瓷土的原料精制而成”王玉哲《物质文化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白陶这种色彩的出现是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在陶器色彩上的又一大进步,也是陶器烧造技术提高的标志之一。但是,白陶在仰韶文化时期还是比较少,各个遗址中都很少见到,这说明白陶在当时也是一种稀有的产品。白陶的陶土淘洗较为精细,烧制时在技术上要求很高。但是,我们在鉴定时应当清楚一点,即使仰韶文化时期白陶的陶土淘洗得再精细,它也只是一种白色的粘土,与后来我们在商周时代看到的白陶用料完全不同,因为,商周时代白陶的原料大多是高岭土。用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白陶,其色彩要比仰韶时期的白陶好,颜色发亮,为纯白色,而仰韶文化时期的白陶,在色彩上有些发暗,这是我们在鉴定仰韶文化白陶的色彩时要注意的现象。
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上作伪的高仿仰韶文化陶器不多见,原因就是不能很好地把握仰韶文化的色彩。现代仿品烧制的颜色往往过红;橙色,颜色发淡;土黄色就更难仿制了,作伪者往往把握不好黄土高原土质的色彩;灰陶由于考古发现少,作伪者可能不太了解,市场上很少见。白陶就更难于把握了,其色彩的烧制在仰韶时期就不是很稳定,这一点使得作伪时很难把握,目前市场上也很少见到仰韶文化白陶仿品。另外,由于仰韶文化在上个世纪20年代已经发现了,由于历史原因,从30年代开始就成为盗墓者赚钱的买卖,再加上仰韶文化区域大。所以,大量的仰韶文化陶器被人们从各地挖出,流入古玩市场。虽然,建国后这一情况得到抑制,但散落于民间的仰韶文化陶器仍不少,以上海为多。因为,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大的文物市场。上海博物馆就收集了不少仰韶文化的陶器。北京也有一部分,但不是很多,所以,现在潘家园、琉璃厂等地出现的一大批仰韶文化陶器,大多数都是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