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人生之路》,它改编自路遥的小说人生。虽然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却让我深有感触。
那个年代里,上学变成了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甚至成为一个家庭的最大负担。尽管如此,但里面的人物却十分清醒。他们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上学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很多学生参加预考,甚至连续几年参加预考都未能通过,它就像是一条天堑 ,阻断了农村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
是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像高加林,父母虽然都是文盲,却不顾一切地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虽然没有能够在精神上以及人生道路上为自己的孩子给予指导和帮助,但他们拼了命的在物质上给予支持。高加林在自己大学名额被掉包后,本想复读,就像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隐入尘烟》中所讲,厄运专挑苦难人。因为母亲的不幸摔伤,他连复读的机会都破灭了,只能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去当了一位民办教师。
所有的人生经历都是财富,高加林在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仅仅是在教师、教室、课本等基础设施层面,在精神层面对读书的认识也是异常匮乏,就像巧珍的父亲不让考上高中的小女儿上学那样,在很多落后地区,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他看到这一切后有感而发,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能力写一篇文章:一个孩子的读书梦。这篇报告文学被刊登在中国农民报上,文章发表的成功使高加林异常兴奋,我相信,他高兴的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能力得到认可,更加高兴的是社会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
仅仅看了前几集对我真的印象深刻。也许可能是因为自身的境遇,让我切身感受到了高加林对读书的渴望以及渴望农村孩子走出农门的热烈期望。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曾对我说过,书能读就读,家里没有钱,也不会拿着高价钱去帮你们买学上,读不下去了或者考不上初中或者高中,就回来种地吧。也许内心极其不愿意自己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也许不想自己的人生就像父辈那样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终身劳碌,晚年劳累成疾,终此一生。
我很幸运,我成功地考上了大学,也很好运地读了一所不错的学校。但其实我发现,我真的与所在环境格格不入,就像顶替高加林上学的高双星一样。与周围同学谈论的话题格格不入,与他们生活习惯大相径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几个好友可以一起去逛街、品尝美食、到著名景点打卡,而我们,可能别人一顿饭的钱就是我们一周的生活费,别人出去玩一天的费用,就是我们几个月的花销……
在这里谈论这些并不是想要说自己过的有多么不好,人的一生这么长,我们总不至于眼光就停留在这短短的一二十年,别着急啊。
我真的想要说,这个世界真的变了很多,就像现在比较有名的大学,生源很多都来自不错的家庭,而那些贫困地区甚至是农村地区的孩子,很多只是上了本科,甚至很多在高中就辍学了。当然,我并不是说,农村孩子就一定考不上好的学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应。也许,是在我所看到的世界里,农村孩子真的出路很少。努力一些的能够考上大学,以后有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 ,不必依靠体力而活。不太努力的部分回家种地,部分外出打工…
现实就是这样,人生的命运本就是大相径庭,就像那一句话说的一样,你奋斗一辈子到达的顶点可能只是别人的起点。希望那些在深渊里挣扎的学生,能够保持着内心的光亮与向往,为自己博出另一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