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是在哪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永远都要诚实的面对自己”。而后来的后来我才发现我居然自我欺骗了这么多年。
故事从小学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的成绩始终在中等偏上那个位置徘徊,我爸爸总会说“嗯,不错,中上我就满足了”。
我也就一直自信满满,觉得自己是不错的。
到了初中,由于被老师激发了学习兴趣,成绩突飞猛进名列前茅,我爸总会说“我女儿很优秀,每次都考得很好”!
其实我没跟他说由于我贪恋课外书,成绩有一次期中降到二十名。但是我只给他看了我的期末那张考了第二名的成绩。
我努力学习考上了我们那最好的高中,但是迎接我的并不是掌声,而是巴掌。高中课程和初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大二才分文理科,所以老师们都是一副爱学不学的态度。
大一一整年我都泡进了书海里,从小说看到名著,越看越精,越看越有自己写书的冲动,把学习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排名前十的我就此被后起之秀甩到三十名开外。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在初中100分的题目我觉得只要我努力我就能考到100分。在高中100分的题目我觉得就算我努力了也只能拿到80分。
而爸爸已经习惯了我的听话懂事好成绩,根本不会想到这个变化,他没文化所以也不懂这个。他还是觉得我很好,在全是天之骄子的一个学校还能在中上水平。
于是即使我觉得有什么不对了,但思维的惯性还是让我觉得自己还不错,考得不好只是我不想考好,并不是我不能。
事实上呢?大一的基础像一堆烂蜂窝,我粗浅的学习态度让我后面的两年高中吃尽了苦头,这个苦果一直延续到我的大学,延续到我整个的人生轨迹。
这就像是在高速上一不注意有些路口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要想到达目的地就得花上几倍的时间绕路前进。
等到我好不容易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进了一个一般般的大学的时候,我终于承认自己只是一个井底之蛙。
我总以为自己多看了一些书,多经历了一些事情,多思考一些问题,自己就是不一样的,是不错的,是优秀的。但其实都只是在自我欺骗。
我为我早早的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而骄傲,也愿意为了它而努力奋斗,但我始终被它拒之门外。这时候我骗自己我只是需要时间需要积淀,然后就是一场似乎遥遥无期的等待。
我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并为每天按时完成而得意,但大目标却迟迟没有达到。这时候我骗自己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是自己不是那块材料,既然没有天赋就得加倍努力然后就是苦苦挣扎。
由于我从小独立自主很会赚钱,也懂得存钱以备不时之需的道理。所以从初中起我就觉得自己从来不缺钱,只是我不想把钱花在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情上。
我骗自己说我需要花钱的事情迟迟没有出现,我迟早会用到那些钱的。而事实却是我下不定决心,没有能力不敢去做那些本来我可以努力争取的事情。
很多很多老师和书籍都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教我们要圆滑、要知进退、要谦恭、要内敛。
看以前的同学回忆录里98%的人觉得我开朗自信活泼,但其实内里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内向、自卑、寡言的人。我越来越圆滑、谦恭、内敛、让自己像被打磨过的玉器,偶尔我会想起我的棱角。然后骗自己说这才是一个规范化的个性,才能在这个世上活得很好。
我一直寻求很好,却一直找错了。无论怎样我都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这才是我撒过最大的谎言。
其实我一点都不好,我又活在了另一个极端里,虽然我没有对别人表达出来,但这些就在我的处事方式方法里。
我很苦恼,在这描述模糊的做人处事之间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这个说你应该这样做,那个说你应该那样做。
我徘徊不定,做了的事就觉得做错了。但是不能再来,所以后悔也没有用。
我从来不为我做过的事情而感到后悔,我只是怪自己不够好,然后永远陷入那个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奇差的状态里面去。其实这两种状态都是极端的思想反应,为此一个平衡的状态才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