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不夸张地说,通常只够在职业生涯的前五年,最多也就十来年之内使用。
社会需求变化如此之快,学校里学到所有的知识,根本捱不到一个人四十年之后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
我已经算是在自己的专业做的时间很长的了,差不多二十多年,这一路走来,除了公司里必要的各种培训,中间还真不知道自学了多少东西呢。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电气工程师,我做过管理网站;作为连四级英语都没有的口语盲,我做过谈判翻译;作为充满了书呆子气的工程师,我做过拥有十几个专业的部门的管理人员;作为性格内敛的人,我做过几百人面前成功的演讲。
每一次跨界,都能做得风生水起,源于不停歇的自我学习。
如果没有这么多年来的不断自我提升,根本不可能适应现在的工作需要,更不可能提升到一定的职业高度,也许早早地就被淘汰回家了。
自我提升的途径在于不断地学习,自我学习将是伴随着人一生的不能停歇的事儿。
我上学的时候,学校以外是没有任何培训班的,要多学习东西,得找熟人介绍,还得人家愿意有时间教才行。我是那个没有门路的人,只能靠自己找书学习。
那个时候,我最喜欢逛的地方就是书店了。
书店里的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非常神秘和高深,从来没想到过,多年以后,我自己也可以写东西给别人看。
记得高二的时候,我的物理成绩在我的所有功课里是最差的, 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学,从哪儿入手,完全找不到感觉。
每次上物理课,老师讲的都能清清楚楚地听明白,但是,一回家就发蒙做不出作业,上课归上课,作业归作业,根本是联系不起来的两码事儿。就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完了作业,等到了考试的时候,大脑依然一片空白,跟没学过似的。
后来,多次请教过老师,咨询过同学,用他们教的方法学习、实践,考试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掂了掂略有提高,但是,心里依然发虚,提到物理考试就紧张。
这种情况,持续了接近一个学期。
实在没办法了,索性用最原始、最笨的办法,踏踏实实地学习,从头开始读懂课本。
那时候,各种学习资源都很有限,手上有的能找到的就是教科书和书店里的课外习题集了。也别说,这还就对了,从最基础的开始,找到源头,顺着源头往下捋。
在看完教科书第一遍的时候,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没完全弄懂课本的内容。
再看第二遍,明白了很多,课本的脉路开始连贯了起来,只是知识点还没有完全记住。
到第三遍的时候,课本的内容、脉络和知识结构都开始清晰了,所有的知识点差不多都记在了脑子里。
这个时候,再往下做习题感觉就好多了,不用一边翻基础知识一边琢磨了。高中的功课多,不敢要求自己每天做题做到累死,只做三四道题就收手了。
于是,从课后作业开始,到有些难度的课外练习,再到进阶提高练习。这样一天天不间断地坚持了三个多月,我的物理成绩居然稳步地提升了,每天都能见到一些明显的进步,每天都有惊喜。在期末考试的时候,120分的卷子,拿到110分了。
从那以后,只要有自学的功课我就如法炮制,总能收到异常好的效果。
大学里,能够见到老师的机会就更少了,不会自学更寸步难行。自学大学的课程,我也采用同样的套路,都卓有成效。
步入社会之后,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比如:进一步的专业学习、电脑的使用、英语口语、管理技能、演讲等等。
没有足够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经验,要做到这些都是妄想。
归纳一下,自学一门新技能新知识需要做到的几个基本步骤:
1. 搞清楚自己学习的目标
2. 想尽办法寻找到知识的源头,万事开头难
3. 从知识的源头开始,踏踏实实地花些功夫掌握基础知识
4. 假以大量的埋头苦练,做到熟练应用
5. 量变之后,等待着必定到来的惊人的质变
希望在某一个方向上有所突破的人,拷贝上面的这几个自我学习的步骤,借助互联网各种信息的帮助,几乎没有攻不下来的难关。
事实上,这里最最关键的是起步,万事开头难,怎么才能撕开个豁口,走进某个知识领域。
在上面那个故事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始终没有露面----那个为我提供物理教科书的老师,是他为我提供了最初顺利起步的利器。
有一句老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也许是一个人、一本书、一堂培训课、一个重要的事件......
在茫茫的信息海洋里,关键的是如何从这众多信息里,找寻到那个最适合带着我们走进知识大门的“起点”。
这个“起点”,往往被蒙着一层朦胧的窗户纸,捅破了,马上就豁然开朗。
这个“起点”,也是每个自学旅途的出发点,引导自学旅途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的轨道。
这个“起点”,更会让旅途顺利很多,少走很多弯路,高效率地学习。
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最高效找到“起点”的方式是领域里大咖的引导。
寻找自我学习的起点,有效的方法是先找到某个知识领域大咖,然后:
- 亲授课程: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课
- 读书清单:起步书、进阶书和精进书
- 交朋友:各种微信群、QQ群、社区,随时咨询
起点,相对整个自我学习过程,只是个短暂的时间段,包括寻找学习方向和适合的起点,也许最多只占用自学过程中15%左右的时间,却是最关键的一步。
而后面需要花费时间更长的是,量的积累过程,会占用自学过程中至少70%以上的时间。
剩下15%的时间,就是不断地修正方向,考核学习成果了。
实际上,自我学习的每一步都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点:
1. 学习的目标需要始终不移地回顾和提醒,不可因为目标有难度而轻易地打折扣或者放弃。到头来,恐怕就再也找不回来这个目标了。
2. 寻找到获得知识源头的资源:各种书籍、培训课、高人的指点等等。知识源头没有找准,想要入门并快速提高非常困难。
3. 基础知识一定得弄懂学会:基础不牢,后面的学习必会受阻,必要的时候还得从头再来,反倒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4. 量的积累是最辛苦而且最容易放弃的阶段:量的积累阶段往往是最容易迷茫、失去方向的时候,坚持着坚持着,就丢了目标。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阶段性、可实施的目标,比如:每天完成多少任务,每天看几页书,每天写多少字,每天练几遍动作等等,量力而行,这样压力不会太大,坚持一段时间,形成习惯,一般21天以上。
量的积累,在任何一个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必须经历的。
5. 等待质变需要耐心:越是急功近利,越是等不到美好的结果。有一句话叫:幸福点延后。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一定会有惊人的收获。
自我提升的过程,充满了坚持,充满了轻易不言败。
成功往往就在那么多坚持一下。多坚持一点儿,就比别人多知道一点儿,就比别人多高明一点儿。
多坚持几下,成才的必然就是你了。
如俞敏洪所说:每天走得多一点,高一点,比别人获得资源的能力、机会就更多一点。
推荐我的另一篇文章:比别人多做这么几点,你就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