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 第二章:阿拉伯之半岛
艺凡:接前文,前文咱们讲了拜占庭,是不是该讲讲阿拉伯了。
易中天:嗯,阿拉伯是个奇迹,阿拉伯帝国的诞生之地贫瘠而荒凉,三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河流,大部分地区是碎石平原、熔岩区、沙漠或旷野。于是,阿拉伯半岛虽然夹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之间,却仿佛被造物主遗忘。直到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陨落多年以后,这里依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动静,响起来的只有驼铃。也许,除了真主,谁都想不到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竟会兴起一种伟大的、影响世界的文明。
艺凡:这个文明的创造者是谁呢?
易中天:阿拉伯人的一支,叫贝都因人,意思是“荒原游牧民”。他们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主要靠饲养骆驼和马、羊为生,每年都要周期性地沿固定路线迁徙。
艺凡:贝都因人的生存条件确实太艰苦了。
易中天:幸亏还有商道。商道叫希贾兹,又译汉志。它北起约旦,南至也门,中经沙特阿拉伯王国三省,背靠希贾兹山脉而与红海平行,并且跟红海一样狭长,历来就是连接欧亚两洲的商贸之路。那些装在帆船上的东方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包括产自印度和中国的宝石、香料和丝绸,经由阿拉伯海运到也门以后,为了避开拜占庭和波斯人的战乱,往往选择走陆路运往叙利亚和地中海岸,再运往欧洲卖出大价钱。
艺凡:像苏伊士运河。
易中天:这样一条路,实在堪称“生财之道”。有了希贾兹商道,养骆驼的贝都因人很便当地就把自己从牧民变成了半游牧半商贸民族。
艺凡:商队的规模有多大?
易中天:最多时据说人员可达三百,骆驼可达二千五百头,上千骆驼则很可能是标准配置。
艺凡:那补给怎么解决?
易中天:城市因此诞生了。而且,这些城市也有着独特的称号——它们被学术界恰如其分地称为“队商城市”。就是由商站发展而来的,尽管其中也有一些曾经是犹太人的农垦区。事实上,绿洲上的村落原本就是游牧民获取农产品的园圃,现在变成商队的中转站和补给站同样顺理成章。当它们由于需求的增长变成旅店、商铺、作坊和农贸市场的庞大集合体时,站点也就变成了城市。样的城市当然规模有限,但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却意义重大。一个民族一旦建立了城市,他们的国家和文明就迟早要诞生。
艺凡:这样的城市有多少个?
易中天:很多。从南到北接二连三,就像古埃及的城邦——诺姆。只不过,把诺姆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的是尼罗河,把队商城市连缀起来的则是希贾兹。由商道而非河流创造历史,正是伊斯兰文明的独特之处。种种奥秘,可谓尽在其中。不妨来看麦加。
艺凡:圣城,默罕默德的出生地。
易中天:当年的麦加并无今日之景象。那时,石头或干砖——晒干而非烧制的砖块砌成的平顶屋构成了它拥挤的居民区,只有城市中心开阔广场上的一眼圣泉和一座神庙,才暗示着它必将非同凡响。
艺凡:圣泉和神庙是什么?
易中天:渗渗泉和克尔白。克尔白是Ka‘ba的音译,意思是“立方体的房屋”。这座四方盒子般的建筑物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其中藏有一块黑色的陨石。它被认为是天上掉下来的圣物,而且据说是人类的始祖所安放。
艺凡:挺神奇的。
易中天:让麦加在成为伊斯兰教第一圣地之前就成为阿拉伯人的朝觐中心,也为这座城市赢得了和平。麦加被各部落约定为不得斗殴的禁地,管理事务和维持秩序的监护权则被交给了古来氏人。
艺凡:古来氏人是什么人?
易中天:是贝都因人当中的大鳄,不但全民经商,而且多财善贾,尽管他们原本以游牧和掠夺为生。但当希贾兹成为“生财之道”后,精明的古来氏人立即就放下了屠刀,转而依靠出租骆驼和护送商队发家致富,并发展为定居麦加的专业化商贸部落。成为商贸民族的古来氏人无疑很懂生意经。他们不但成功地把麦加变成了希贾兹商道上的队商城市,也很好地维护着这座城市朝觐中心的地位,并利用禁地和禁月的惯例大做文章。
艺凡:麦加日趋繁荣。
易中天:繁荣的麦加吸引着八方来客,在先知宣示天启之前,麦加已经同时成为半岛的商业中心和宗教中心。
艺凡:游牧商贸文明。
易中天:事实上伊斯兰文明的生命种子,就孕育在贝都因人从游牧到商贸的华丽转身,麦加两个中心的双重性格,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通过商道的传播之中。这就让阿拉伯半岛凝聚了极具创造性的力量,也使伊斯兰作为世界宗教而兴起成为可能。尽管这历史使命的完成还需要另一座城市给力,但不管怎么说,新文明已是呼之欲出。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位先知,一位领路人。
艺凡:穆罕默德。
易中天:对,且听下回分解,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