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讲中,演讲者必须努力使自己看起来更为自信,而自信本身其实是可以表演的。几乎所有的演讲者都承认自己在演讲时会紧张,但紧张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关键是要运用一些心理调整手段来调整自己对紧张的观念以及自己的紧张情绪。
转变对“紧张”的观念
要解决紧张和自信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思维的问题,所以演讲者首先必须转变自己对“紧张”的一些错误观念,树立起对“紧张”的积极态度。
1.“不要紧张”与“紧张也没关系”
人的内心有种自我暗示的力量,越是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就越容易感到“紧张”。紧张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管是多么优秀的演讲者都会在演讲中感到紧张。而且紧张本身非但不是坏事,反而可以增加舞台上的张力,刺激演讲者在一开始就拿出最佳的状态。所以演讲者应该树立“紧张也没关系”的观念,在演讲时要学会享受紧张。
2.谁会知道你紧张
有些人一站到台上演讲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手脚不停地乱动,眼神也扑朔迷离起来,然后坦白地告诉听众“自己实在很紧张”。这种坦白只会打消听众对演讲者抱有的美好期望,使听众一开始就贬低这次演讲的价值,因而也就不会有认真聆听的积极性了。
所以演讲者只要一站上讲台就要极力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因为站上讲台本身就证明演讲者是够格的,是没有必要紧张的。演讲者应该牢记:一旦站到讲台上,没有听众会同情自己,绝对不要试图用示弱的方式来让别人同情。与其示弱,不如表现得更加自信一些,因为“谁也不会知道自己紧张,除非自己露馅”。
3.观众在你的一边
演讲者要明白:讲台不是敌我对立的分界线;相反,观众永远都是自己的朋友,永远都站在自己这边。没有哪个听众是抱着观看演讲者出丑的念头来倾听演讲的,除非这位听众本身心理阴暗,或者与演讲者有着什么过节。绝大多数的听众都希望演讲者能够讲得好些,这样听众才不至于浪费自己的时间、金钱与精力。
4.“缺少反馈”还是“消极反馈”
听众对演讲的反馈有三种:
一是积极反馈,即正面肯定演讲与配合演讲;
二是消极反馈,即负面批评演讲与扰乱演讲;
三是缺少反馈,即对演讲不置褒贬,不作任何配合。
缺少反馈和消极反馈是两种比较糟糕的反馈。演讲者一定要搞清楚这两种反馈的差异,并采取不同的对策来解决这两种反馈。
1 缺少反馈
东方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内敛一些”、要“爱在心头口难开”,所以对演讲往往比较容易缺少反馈。所以在听演讲时,东方人一般都面无表情,似乎有些麻木不仁。
缺少反馈,可能是积极反馈,也可能是消极反馈。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就要采取加强的策略,在一开始就提出自己希望互动的要求,而且在演讲中演讲者还要不断地重复这个要求。这样才能使听众时刻反省自己是否配合,从而使听众对演讲做出积极的反馈。
2 消极反馈
当演讲者在演讲时,大多数听众却在看报纸或者交头接耳,这就是消极反馈。面对消极反馈,演讲者应该采取调整策略:及时喊暂停,然后和听众做些沟通和交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内容或者授课风格有问题;有时可以添加些案例或者故事来吸引听众;有时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者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听众参与演讲的互动性。
所以演讲者在现场应该非常敏锐,时时观察与判断听众的状态,关注听众的反馈,一旦发现消极反馈时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演讲,而绝不能将听众视为“蔬菜南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演讲当中。
5.是被环境影响态度,还是用态度去改变环境
很多时候,听众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来听演讲的,因此对演讲往往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时演讲者绝对不能为这种环境而影响自己的心情,绝不能因此而产生漫不经心与随便应付的态度。演讲者应该努力通过自己的开场白、演讲内容等达到对演讲现场的控制,通过制造氛围来打动与吸引听众,从而造就出一个悉心聆听演讲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