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给我打回去!》2022-10-31 坚持分享第47天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37期,王萌,坚持分享第47天。

两个男孩发生了肢体冲突,其中一个小男孩明显打不过对方,于是哭着跑过来跟爸爸求助。

目睹儿子被如此欺负,坐在电动车上的爸爸气愤极了,指着对方要求儿子必须要打回来:

“快去打!1!2!3……”

小男孩哭的更伤心了,但还是抹着眼泪又回头走向了对方。

可还没等小男孩出手,对方又是一顿推搡捶打,小男孩只能捂着头,再次哭着跑回来找爸爸。

爸爸气势汹汹地下车了,指着儿子逼着他继续去打对方:

“你不打他,我就打你!”

小男孩只能又硬着头皮走向了对方。

可结果,他还是一直在被对方打,一次都不敢还手。

我能理解这位父亲的愤怒,但我更加同情那个惊恐无助的小男孩。

明明情绪已经崩溃了,可是他不仅没有得到一丝安慰,反而还被一次次推上前。

当孩子被欺负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一定要打回去,绝不能吃亏,更不能让别人以为自己好欺负。

但仔细想想,我们让孩子打,孩子真的敢打吗?打回去,就真的是万无一失、不会吃亏的有效办法吗?

《游戏力》的作者曾说过:

对于那些受了欺负的孩子,如果情绪还没有调整好,即使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打了回去,他们也不会因此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那些内心本就温顺或者性格腼腆的孩子,他不敢也不愿意打别人。

所以他们最大的希望是有人能拯救自己,带自己脱离当下的境地。

如果此刻父母的态度是,要他必须打回去,他的内心只会更加纠结和自卑,并且认为自己懦弱无能、没有出息。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自己在和同学发生冲突后,爸爸也教他打回去。

可是他一方面害怕自己打不过,又害怕同学搞不好关系,会彻底失去朋友。

与此同时,他还担心爸爸会骂自己太胆小,怀疑自己是不是活该被欺负。

两边受压的结果,就是他越发自卑,厌恶社交,直到长大了也无法和他人正常相处。

更加糟糕的局面是,一旦遇到非常强劲的对手或者没有底线的恶孩子,我们的孩子只会被打得更惨,甚至面临无法挽回的结局。


今年4月安徽灵璧县就发生过一起悲剧。

同为室友的王某磊和徐某邦,因为琐事发生了冲突。

王某磊被徐某邦踢了一脚,继而两个人都动起手来,徐某邦两次将王某磊打倒在地。

可王某磊不想认输,也不愿被欺负,所以又几次抡起了拳头。

冲突的最后,王某磊失去了年仅14岁的宝贵生命。

有句话说,单一的规则永远无法面对复杂的世界。

孩子的心智发育不成熟,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较弱,冲动之下反而更容易酿成恶果。



前段时间,恰好看到了复旦教授沈奕斐的一则视频。

当儿子被同学欺负的时候,她的应对态度和方式十分睿智,不指责批评,也没有反应过激,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她的儿子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被自己的同桌打了。

那天班主任正好不在,儿子回到家就哭天喊地的告状,外公外婆当时特别生气,就想马上冲到学校找老师理论。

而她,冷静下来之后做了4步:

第一步:了解事情经过,判断事件性质

意思就是,去判断这个事情的性质是什么,是属于霸凌事件,还是孩子间的肢体冲突,这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她问了儿子两个问题:

“同桌是只打你,还是也打过别人?”


这个问题是要知道,孩子有没有被当成特定对象来欺凌。

儿子说这个孩子平时就喜欢和别的同学打来打去的。

“当他打你的时候,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大家是都在指责他,还是大家都不敢说话?或者是大家跟着他一起来打你?”


儿子说朋友都在帮自己,因为很多同学被他打过。

由此,她判断,这次事件就是同学之间的普通冲突。


第二步:了解伤害的程度,以此判断是否直接介入

这一步,是要问问孩子打在了哪里,用什么工具打的,疼不疼,然后根据孩子的回答做出一些回应。

当时他的儿子说,有点小青块,没那么疼,但是感觉很没面子,因为自己当时还被摁在地上了。

所以她的判断是,事态并没有多么严重,她就把处理权交给了孩子自己。


第三步:问问孩子,你需要我怎么做?

儿子当时说:“妈妈,你需要跟老师说一下,让那个同学跟我赔礼道歉,我肯定不会原谅那个同桌的!”

她当时就立刻找了老师沟通,老师第一时间也解决了。

当对方道歉了以后,没想到的是,儿子很善良,立马原谅对方了。

老师还问要不要让他们分开坐,她虽然心里希望最好是分开坐,但还是问了儿子的想法。

儿子说不要分开坐,她也选择了尊重儿子。

沈奕斐教授说,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并不能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他所面对的环境。

所以问问孩子的想法,比直接给一个“怎么做”的答案更好。

这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才是那个主体,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第四步:持续保持关注

不要以为当下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孩子的心理状况、后续是否还有同类事件发生,这些都是需要父母去密切关注的。

沈奕斐当时就发现,儿子每次放学回到家里就开始画画,画一个超人在打一个小孩。

又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再也没有画这个了,她才知道原来儿子和那个同桌成了好朋友,这件事情也才算真正的解决了。


其实,当孩子被欺负了,他们首先需要的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和教育者,而是一个包容者和支持者。

简单地教他“以暴制暴”或者放弃社交,都不是上上策。

这个时候,孩子能说出来比打回去重要,化解矛盾比发泄情绪重要。

问问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感受,保护孩子的自信,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是父母应有的态度,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