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智的选择,必然是一场悲剧

灰蒙蒙的校园,寂寥无声。阴沉的空气里,处处弥漫着似雾似烟的尘埃,没有一点生气。原本就没有什么好心情,因为提前结束了假期,返校上班。

课后,坐在办公室里,百无聊奈中翻开了《鲁迅全集(卷二)》。读罢凄美的爱情故事《伤逝》,怅然之情更是陡然一升。不为别人,只为子君,我们亲爱的女同胞。

与其说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是不可逾越的封建礼教造成的,倒不如说,人性的弱点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

涓生这个所谓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对子君的爱不容置疑,凭着满腔热情,奋不顾身,带着心爱的人,抛弃所有世俗异样的眼光,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渐渐地,两个人同居之后,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他的性格缺陷也暴露无遗。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而子君呢,不过是一位不谙世事,完全由着性子做事的痴情女。在作者的笔下,作者多次对她的两眼进行了描写“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试想,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孩子,她哪里知道,没有物质基础就没有爱情这句话的分量。

贫贱夫妻百事哀。当涓生为生活的财米油盐等生计而奔波时,恋爱时的种种山盟海誓已渐渐褪去,生活的残酷正一步步摧毁着两个年轻人爱情的美好。

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ト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贫困、沉默、逃避让两个年轻人之间越走越远。

也许,直到死去,子君还深深地爱着涓生;也许,直到死去,子君都没想明白是谁杀死了自己;也许………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涓生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涓生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正是涓生的不理智,不负责,没担当,才最终扼杀了可怜的子君。

在今天,这部小说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封建礼教不再成为婚姻的羁绊时,我们的女孩子又该怎样寻找自己的婚姻呢?我想,还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对,所有幸福美满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之上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