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作的本身在于作者向读者输出他的价值观。但读者能否理解,输入作者的价值观,那就是另一件事了。
巴特的读者已死观点认为——作品在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剩下的文化创发工作,就是读者的权利了。
这就是阅读的快乐。
作者需要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能让读者在作者创造的世界里开辟另一个世界,但是这个第二世界的规则、制度还是作者创造的第一时间的。
这就是作者在写作中不迷失。
我想我还做不到这一点。我经常在自己架构的世界里迷失。我没有一种自我代入感,永远以一种上帝视角观看着自己创造的人物奔驰。他们没有灵魂,没有思维。像一个个机器人,说着机械的语言,从这里奔波到那里。
我希望我能创造出来的角色都有灵魂,写到中段时,在特定的地点里,他们会告诉我他们会说什么,那时候作者就成为了一个打字员,那些鲜活的角色在那个世界里生活、战斗、相爱。他们是真实的存在了。
这便是写作的灵魂。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真的不配来谈写作,我并不是来传授知识的,我只是来表达自我的观点,然后倾听,改变,更好,这是我的目的,也希望大家多多指点。
作家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作者才思枯竭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改变现状,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余秋雨这是这样一个作家。他会游历欧洲26个国家,写下《行者无疆》;在香港的山上养性,大学里贪婪补课,写下《山居笔记》;在各个江南里寻觅真正的江南,写下《江南小镇》。
为了灵感,为了一种求知欲,会不断充实自己,游历四方。
苏东坡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易,行万里路难。
余华在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开始写作,写下《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著名的小说。后来余华的名气渐长,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后来迁居北京,可能就没有之前作品的风格。
当然这也无法削弱余华的成功。
国际上余华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可以认为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是颇高的。
旅行的意义让作家更加充实,是一种自我的提升;又在于作品的丰富,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表现。
放飞身心,文学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