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十几载,我开始搞些创作。被搁且的爱好是否还能拾起?我很茫然。有幸加入作协,也许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有幸相遇众多才华横溢的人,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能参加子洲县作家协会、诗词协会、陕北文化研究会年会是我的最大的荣幸。
3月26日,开会时间定在八点半。鉴于第一次参加作协年会,害怕迟到,我早早出发。搭了出租车。沿着熟悉的街道,望着窗外的风景,欣赏着家乡的变化。正当我沉浸在小时候的记忆时,结果没几分钟就到了,只好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派的会议大楼。嗯?我们这里什么时候修建起这么洋气的大楼。我怎么一点都没有发现。刚走上几个台阶,斯文的闫老师好像在那等重要的贵宾。我肯定不是,但是闫老师还是亲切的和我握了手。对我嘘寒问暖,让我倍感亲切。怕耽误别人事,匆忙就往会议室赶,我本猜忌总高是五楼,肯定是没有电梯的,径直来到大厅,果真没有留意到电梯。“眼尖”的我倒是看见步梯。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登上了五楼。气喘吁吁时,忽然眼前一亮,哇塞!好气派的会议室啊!天花板上的灯都是筒灯,没有一个多余,没有一个让我感觉刺眼。装修设计既简单,又高档气派。正当我欣赏的入神时,一位大约四十岁出头,个子不是很高,佩戴着斯文的眼镜,头上只有少许的头发,但也阻挡不了他帅气的五官,面露似亲人般微笑的男人朝我款款走来。问我是谁?我报了大名,他也作了介绍,他说他是薛向阳。我愣了几秒,没听错吧!陕北文化研究会长薛向阳?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薛向阳?不应该是位老学者吗?早有耳闻,他的文章《文亲》,我拜读了好几遍,甚至夜不能寐。觉得到底有多深文化功底的人能写出这么优质的作品。此时此刻,这个人就站在我的面前,他看起来是那么的亲切。难怪能写出《文亲》如此佳作。几句寒暄之后,我又见到了许多我们子洲名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国亮、作家协会主席拓毅、子洲诗词学会会长王生才、、、、、
会上,县作家协会、诗词学会、陕北文化研究学会负责同志分别做了工作报告,回顾总结2023年往期工作,并对2024年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会议表彰了2023年度优秀会员,以及对21名新会员也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很庆幸就是其中的一位。
会上,每一位领导班子都慷慨陈词,鼓舞着我们新会员的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忘怀。其中一位领导的报告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那就是作家协会主席拓毅的精彩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一是不辜负自己的文学爱好,既然爱好文学就要真诚对待文学,严格审视自己的创作。二是不要抱玩文学的态度,这样会轻慢,亵渎文学,文学文字是多么的神圣不可侵犯。三是对刚开始创作者,可先模仿入手,正确的态度,模仿并不可耻,模仿并不就是抄袭。从模仿到成熟步子要一步一个脚印,积少成多,最终总会仓廪满满。四是优秀的作家,都是拿优质的作品说话,优质的作品才是最具有话语权。拓毅会长作完报告,顿时掌声雷动,大家对他分析到位的报告作出了肯定。我们就需要这样的领导班子引导正确的工作思路。
开完会,又组织了照相。我一个胸无点墨,孤陋寡闻,初出茅庐,更没有优秀作品的人和众多出类拔萃的人一起合影感觉特别惭凫企鹤。越是惭愧,自卑越是想努力进入这个圈子。转念又一想,拓主席说的是对的,至少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至少热爱。我是新入会的会员,步子得慢慢一步一步的来。大楼也是从地基开始建起,我相信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打磨文学创作,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努力使自己站在第三排。我在想:对于初创作者来说要成为前两排的优秀人才,那肯定是遥不可及。虽然安排了四排位置,也是随意排的顺序,但是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成为真正的第三排那样优秀的人,一定能成为真正其中的一员。
照完相,闫主任又带着我们去吃子洲最具特色的烙饼拼三鲜。沿着平整干净的街道,一路向前,大家谈笑风生,果真是共同拥有有趣灵魂的一类人在一起,感觉风也是甜的,阳光也是灿烂的。我们几十个人一路朝着烙饼店方向走去。街道两旁刚长出嫩芽的垂柳挥动着它的嫩条,似乎在向我们欢迎招手。这时一股香喷喷的味道,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一女大喊:“什么味?这么香?”有的说是黄馍馍,有的说炸油馍,有的说是烤红薯、、、、、、欢声雀跃。原来是农贸市场门口一位大约三十岁左右的妇人在摊摊黄(注:陕北一种面食)。大家都为自己鼻子闹出来的笑话哈哈大笑。几十年的家乡味道,自己竟然做了错误的判断。
一路向前,很快我们就来到定好的烙饼店,店面并不是很大,能容纳大约几十个人,但是倒还算整洁。我不是什么名人,本想和年轻孩子们坐一桌,减少些没必要的尴尬。环顾四周,却没发现90后,00后的孩子们在哪?也许他们还没来,也许路上走着。正当我犹豫该坐哪桌时,活泼的文友呼喊他们这里就差一人。加上我是九个人,我大致偷偷扫瞄了一眼,年龄层次也是尽显年代。而作为85后,我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深感也许人家都是几十年的历练,肯定都是学富五车,博闻强识。而我是那么的卑不足道。平时也算社牛的我,今天到显的像初出茅庐的囧样。我只会招呼大家吃吃喝喝。关于文学内容丝毫不敢多言。害怕大家觉得我是滥竽充数。我仔细听着他们讲话。其中一位大约60年代的阿姨,穿着也特别不像学者,倒像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是她说她爱好文学爱好了一辈子,平时一有时间就看书,家里的书架都放不下。她看完,儿子看,儿子看完,孙子看,代代相传。别有一番风趣。她说完大家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时的60后阿姨是多么闪亮啊,她就像天上最亮的那个星星一样闪耀。这时另一位活泼的女同志也开始说她的一些对文学追求的经历。这位女同志大约四十岁出头,长得也并不出众,但是好像挺喜欢开玩笑,她一开口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她说:她爸爸也是一辈子的文学爱好者,他哥也是,家里的书架都压塌几次。最主要文化人大哥能在上户口时把她的名字写错,所以后来好多人搞不清她是谁?大家为她有趣的表达方式一阵哄堂大笑。这时薛会长以为我们是吃饭吃的相当满意,才如此开心,过来和我们打招呼。我贸然地问他《我的父亲》,他对我这篇文章的评价,应该如何修改?薛会长先是打量我几分,然后不紧不慢的对我说:“我们就是批作文的老师,只能点到不足之处,真正如何修改,还得作者文不厌改,反复揣摩,才能成为一篇佳作!并不是着急发表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薛会长对我的点评,我注视着他那五官周正的脸停留了好几秒,是啊!多么精湛的点评方式,用最简单的语言,即作了委婉的批评,又给出建议。真是句句听的人心服口服。我真是相信了那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于急性子,马虎的我,正中下怀,一下点破我的大缺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谈笑风生,欢快的吃饭时间很快就过去,纵使大家都志趣相投,有文亲般的难舍难分,但也有说再见的时候,大家挥手告别,期待下次的相遇。目送大家走远,而我却停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开。手里提着沉淀淀的《陕北文化》、《子洲诗刊》、《大理河》、、、、、、几本书。心情沉重的就像大山压着一样。是啊!我提着不仅是陕北的文化,子洲的情怀,而是陕北文化的精神,更是全县人民的寄托。而对于孤陋寡闻的我,又从哪里做起?如何做起?如何才能为家乡贡献自己微博的力量?我很木然。
我很庆幸,参加完这次会,让我感触颇深,让我打开了全新的视角。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回来后,我认真写下所见所闻,记录自己初出茅庐,不敢与人媲美的自卑,也特别想表达对老师们的崇敬,对家乡的热爱。我多么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博古通今,出口成章为大家展现自己的风采啊!多么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为家乡奉献微博的力量,给家乡争光添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