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才认真的读到了关于林奕含,在我看完一遍又一遍她曾经的采访时,我忽然有些难以言说的情绪一涌而上,我甚至对文学产生了不知该如何去表达的情绪,我是爱文字的,在我读过的那么多书里,每一个词,每一段话的渲染我都认为是雕刻,是艺术。有些是我想要去靠近,仍在努力的那个难以企及的光,不论那个故事是悲或喜,至少在我眼里它都是美的。我不能接受的是用这些文字的艺术所做的道德的绑架,她叩问“艺术是不是巧言令色?或者说,巧言令色是不是就是艺术的本质?”这让我几乎无所适从。我知道,我特别清楚的知道也许我的这篇文不一定是正能量的,可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还无法判断,老实说这是第一次,从前我的文无论她有怎样的开始,我都能明确的告诉自己她将会是怎样的。回到我说的那个关于用文字艺术道德绑架的命题,我以前想象过作者的世界,我也有思考过在他们构造笔下世界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境,我甚至开始自己亲身去体会。可林奕含的叩问让我不经想到了,而我从前总选择性不去想的这个问题,文字之于谁,你又能否知道那是不是一场救赎呢?在笔下的世界里用文字进行的道德解放,你如何能够体会呢?你甚至不能体会,作者在书写的时候,他所要讲述的欲望究竟是什么。
她在采访的最后提到了她曾经是中毒非常深的张迷,不论她又多么讨厌胡兰成而她不得不去承认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对于张爱玲的描写是古往今来最为透彻的文章之一。我也是张迷,却中毒不深,我喜欢张爱玲笔下的文字,即便她总爱用讥讽,偏小资的手法,即便她小说里鲜少有一个性格完整的个体就像曹七巧。可我仍然崇拜她的文字,因为她足够鲜明,甚至是华丽。我看过有人撰写的忆张爱玲,很可惜的是我却并不能切实的体会,或者说他们的描写甚至让我觉得那与我所看到的,在她笔下展现的那个张爱玲是不一样的,我至今也没有透彻的了解她这是我需要去承认的。我没有看林奕含所著的那本书,却认真看了很多的评论,有时我觉得评论的世界比书本身更加吸引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能够看到的是评论的压倒性,或者说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展现的本能,这让我觉得难能可贵。
我从不敢任意评价一个作者在他书之外的,他的生活。我只能去看他书里构造的,他渲染的那个世界。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命题,看客之于书中世界的体会。林奕晗说她总告诉她的读者,“当在阅读中感受到的痛苦,那都是真实的;感受到的美,那也都是真实的。”我们常常产生的情绪是,遇到书中的悲伤开始告诉自己,好在这只是一个故事,或者去期待,甚至是迫不及待翻看结局,因为它总会有结局。在此之后也许你会选择合上书本,回到你所存在的现实的世界。或者是选择继续你的阅读之旅。而她是在清楚的告诉读者,你所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样一种阅读方式是好的,但又是累人的,当那些真实的感受包围你的时候,你会开始思考,为什么,无数个为什么萦绕在你的脑海。
我了解了那个她笔下的故事后心情不那么明朗,甚至可以说有些压抑。我们总是在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义愤填膺之后却又感到深深的无力,正如林奕含所说的“因为我们知道它仍在发生,也许此时此刻仍在发生。”我从前看过一部韩国的电影《熔炉》。那种气愤却又无力充斥着感官,我们很清楚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事情切实在发生,即使你不愿去面对,不愿去看,它仍然没有停止。在我眼里这就是一种道德绑架,之于这个世界,女子和孩童时相对弱势的,在面对诸多的,社会的,某些事情,某些目光常常是无能为力的。它在改变,可仍然需要继续改变因为它仍在发生,我不想做什么道德谴责或者抨击,也无力去改变什么。我只是在想,言语二字实在绝妙到让人毫无办法,它可以美好,也可以狠毒。而在某些言论之下,某些目光之下失去希望的人绝不在少数,这个世界从不存在如果,如果怎么样,又会怎么样。那不存在的,我忘记了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个故事,只是它深深震撼了我,感谢作者。现在我把它分享给你们“战争之后,有一个士兵给自己的母亲电话时告诉母亲有一个战友在救自己时失去了双腿,所以他要把战友接到家中照顾。母亲告诉他可以,并问他大概是多久。士兵回答也许是一辈子。母亲不赞同的告诉他这样也许会毁了你的一生。后来母亲接到了儿子自杀的消息伤心欲绝,看到照片后俨然发现照片中的儿子是没有双腿的。儿子在战争中失去双腿,而母亲的回答让他觉得自己会成为母亲一生的负担,所以他选择了离开世界。”对,也许儿子告诉母亲失去双腿的是自己后,母亲的回答会截然不同,我们不能否认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可这个世界不存在也许的,言语二字就是如此直白的,它从不带拐弯抹角。
而我就在刚刚看到了一个从前没有接触过的,新的概念叫做“童年逆境体验”。这是一个临床用词,简单的说就是童年的阴影。上文我说在这个世界的相对性而言,女子和孩童是相对弱势的,也同样说到了关于言语对一个人能够造成的,偌大的影响。这让我关注到这个全新的词汇,也让我想要问童年阴影真的会伴随一生,影响一生而挥之不去吗?我总在很多的电影中看到一个词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意思是人在遭遇创伤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待事物能够做出的本能的反应,至少在我认为那是一种脆弱的,无奈的方式。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一系列的在我眼中代表着某些事情能够深深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甚至贯穿一生。它在呼吁人们,去关注,去警觉这个残忍的,没有遮掩的事实。这个世上有许多的人,被它困住,却不知如何走出来。我看到那作者的一句话让我尤其感动“人只要还在生存,就存在着无数的觉醒和成长机会,当心灵感受到痛苦,那就是成长的信号。每一个情绪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愿意相信也希望的是人从来就没有办法改变过去,那时爱看机器猫的时候也会幻想时光机任意门,可是也只能是幻想而已。可人是有机会重新选择未来的,只要契机还在,还有希望,重新选择或是脱离都不是问题。而常常这契机,这光亮来自任何地方,也许就在你的身边,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也许就是你的某一次微笑和拥抱。
我写到了这里终于可以明确的告诉自己,这篇文她没有将我带入负能量的深渊。显然我在接受某一事物之时产生了某一感官,这种感官让我陷入了犹豫不定的界定中,我开始质疑,开始审视,但我绝不否认我所说的那两个命题,用艺术进行的道德绑架,我们之于作者笔下世界的认知。为什么说我不否认也不存在推翻,因为我切实再一次体会文字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但我不能否认文字本身,因为她合理,她仍然美,一如当初。她在不同的界定下,是有着不同力量的。或美货丑但那都不是本身,我信奉的是那个真实的本身。无法拿文字去界定一个人,去审判一个人,甚至去摧毁一个人,我们能做的,是在这个世界里,用那些尽可能温暖的文字去,珍惜这个世界仍有的美好。用那些坚定的文字去守护那些仍在发生却没有改变的,无力的某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