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县“三河穿境”,一是滏阳河,二是东风渠,三是支漳河。
古曲周是在邱县的古城营,那里有黄河之水的滋润。后来河流改道,没了水源,便迁到了现址。
因为这里有漳河,后来又有了滏阳河,漳河不训,时常改道,或夺滏阳河。南甫的漳滏神庙,就是为了祈求漳河不再决堤而建,它在滏阳河边,是因为建设时漳河夺取了滏阳河的河道。
后来漳河又迁徙而去,滏阳河成为母亲河。明清时期,漕运繁盛,为沿河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曲周尤为受益,因为曲周有大码头,曲周县城也因此繁荣在城东的滏阳河畔。曲周县也因此成为地方经济中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县合一、三县合一都合到曲周使然。
因此,曲周人的性格、文化与几百年的漕运文化分不开,比如“大桥头”、曲面、煎饼菜都是漕运文化的遗存。这个文化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注意与研究。现在知道的人不多,研究的人可能还没有。
东风渠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邯郸、邢台合并为邯郸市,开展“冀南追冀中”活动,兵分两路大搞水利建设。一路在太行山区修岳城水库,一路在平原开挖东风渠。东风渠为引漳河水而挖,南起魏县北善村,出魏县即进入曲周(肥乡、广平、鸡泽、邱县合并到曲周),在曲周县城南穿漳入滏,因此曲周是主战场。这次工程邯郸邢台数县聚集百万民工进行大会战,仅曲周县就出民工116830人,工地白天红旗招展,夜晚灯笼火把,诠释着什么叫“蚂蚁啃骨头”。寒冷刺骨的冬季,人们跳进冰凌茬子里,手挖肩挑,昼夜奋战,超出了人的极限。因此,人们付出的不仅是汗水,也有血泪。在那艰苦岁月了,在人海战术中,使曲周又有了一条引水灌溉的“幸福河”。
曲周的东风渠精神,和林州的红旗渠精神一样,是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有力佐证。在当今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宣传、学习、发扬坚韧不拔、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东风渠精神”,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