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写作纸上电台”做了分享之后,陆续收到了简友们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击中要害,又很有代表性,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深入的探讨。
01
故事和小说的区别?
我个人觉得,故事就是单纯地把一件事讲出来,而小说要具有意象。
比如:《挪威的森林》大家都读过。故事,就是讲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爱情。但小说,是通过意象把故事背后的东西揭示出来。
井,就是一个意象。在枯黄的草原上,人可能会一不留神掉进井里,无人可以救你,你必须自己努力往上爬。
这是本书最深的寓意,也是村上小说的特点,总是让你觉得句子背后还有更深的含义。所以,把素材变为作品的过程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这也是我们目前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缺陷。我们都在讲故事,但是很少有人能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意象,我们可以把一个故事描绘出来,但是故事完成后,却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是的,我们缺少的东西,就是我们和作家的区别。
许多人具有讲故事的才华,却没有提炼故事精神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写手和作家之间的区别,前者注重故事的趣味,后者完成故事的精神。
一个能完成故事的时代精神的作者,一定能够把他笔下的故事,从美学推向存在,直至把小说推向它所能抵达的真正高度。
02
一篇文章是先有想表达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去选取合适的素材?还是故事写好以后主题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我个人觉得要看你准备写的文章类型,是散文,随笔,还是小说或连载?是自己有话想说,还是编辑约稿?另外,要看你开始写作有多久了?
像我们的简友经年鲤,她擅长写悬疑,我觉得这样的题材如果事先没有主题和大纲,后面就会乱掉。
初学写作的人,可以先写故事,然后再思考它的主题。写作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怎么顺手就怎么开始,两种方法比较之后,按那个更适合自己的来表达。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写作习惯,这里我简单地说一下自己的做法,供你参考。
我来简书刚好一年了,当初开始的时候,也是随心所欲地表达,觉得有话要说了,就开始写初稿了,然后,我会让它沉淀一个晚上,再回来仔细审视,我想表达什么?我这样写是否把主题表达清楚了?有些和主题无关的内容,虽然有趣,但也是喧宾夺主,我就把他们去掉。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习惯有问题,就好像盖一座房子,没有图纸,我要冒着房子盖歪了再拆掉重来的风险。
从那以后,我基本上先用一句话说出主题,然后再下笔,这样节约了时间,少走了弯路。不会直接下笔导致“文不对题”,或者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惨状。
有不少笔友都是这么过来的,先是写日记,有感而发,梳理自己。后来,写随笔,因为有人看,所以会将文章把把关,不要写得太随意。再后来,逐渐有了定位和方向,这个时候开始习惯画出思维导图,提前构思好主体和大纲然后才开始写。
03
有好故事,怎样配一个好题目?
我觉得起名字是最难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新媒体时代,人们对题目的要求变得更高,题目不好,人们都懒得打开。所以,题目吸睛是很重要的。另外,又能很好地说明文章的主题,甚至直接点亮文眼。
有的人去流行歌曲里面选一句歌词,比如: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有的在古诗词里面选,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有的作家会以故事的发生地来命名,比如:《呼兰河传》和《瓦尔登湖》。也有的人喜欢到网上去搜索类似的内容,看看别人是怎样取标题的。
如果是一个系列连载故事的标题就更加重要了,既要有主题,又要体现意象。比如:《追风筝的人》风筝就是一个象征。
04
如果天分不够,勤能补拙吗?怎么补?
我觉得写作是唯一不能使笨功夫的事情。一定要多动脑子,如果找不到思考的方向,就要找能量场和自己接近,但写作水平又刚好比自己高一点点的人多交流,最好这个人身上的特点刚好是自己欠缺的。
比如你写文章,总会带着小女生的思维和习惯,就要多找理性思维,逻辑性强的笔友切磋。
我们都看不见自己的后脑勺。
有一位简友,我很佩服他的为人,他把那些虚名都去掉了,义务带着一帮人一起提高。他很善于给别人的文章指出毛病,简直是一针见血,但是有一天,他发给我一篇文章,说自己吃不准有没有价值,我看了一下,发现他看自己的文章时有盲点。
另一位要好的笔友会帮我挑毛病,找出病句和错别字,有时也会讨论提纲和意向,包括结构和内容。
05
作为一名初学写作的人,如何不在现实与虚构中把自己整晕呢?
我感觉一个写手要做到进得去出得来。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需要时间来刷新自己,让大脑转换出来,做点不同的事情。比如村上的跑步,听爵士乐。梭罗到森林里散步,长时间观察小动物,或者坐在门口看着瓦尔登湖发呆。
迟子建写完《白雪乌鸦》之后,大病了一场,咳嗽了很长时间都不好,她的故事描写东北爆发的大瘟疫,死了很多人,人物极鲜活,最后,她几乎和故事里的人融为一体了,书写完了,她也病了。
她那种恍惚,应该属于幸福的一种,由创作而引发的晕菜和陈景瑞回家找不到钥匙一样令人钦佩。
06
偶像作家只能选一个吗?
不是绝对的,有的作家有不同的偶像,但他们有共性,似乎是一类人。偶像太多了目标就散了,眼花缭乱,无法集中。
不同的偶像,不同的功能。比如,马尔克斯的两个偶像:福克纳和海明威。
另外,人生的每个年龄段,喜欢的作家都会不同,当我们年轻时,最爱写诗,就会对诗人最感兴趣。
随后,我们迎来表达自己的阶段,这段时间多数人会喜欢三毛,安妮宝贝,那种优美的散文最能打动我们。
再后来,我们开始写小说,又发现王小波和张爱玲成了新的偶像。
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热爱的作家都有所不同,但是,村上却是很多人一生热爱的作家,因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在村上的作品里看到不同的东西。这也是真正的大作家和普通作家的不同。
07
作家和写手是因为天赋的多少而划分出来的吗?那我这辈子只是一个写手了吗?
这里写手和作家不能一切两半,决然分开。写作实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人现在是写手,将来可能是作家,很多作家,一开始也是写手。所以这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大的灰色空间。
08
我最近在喜马拉雅买了“精读全球好书100本”,但是听完之后,只得到了一些书的初步轮廓,对我的写作似乎并没有帮助,我该怎么办呢?
我想说的是,对于正在写作的人来说,每天沉浸在缩写书中,不如不读,为什么?别人嚼过的馍,会带着那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像海明威这样的作家,每一句话都不多余,怎么可以做出取舍?取了情节,就会舍了思想,最终都是断章取义。
但是,如果你这样做是为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类书,可以先听一遍,给自己上一个普及课。然后,选中了目标,再去读那本书的完整版,不要听缩写版,以免把你带偏。
后面还有一些问题讨论,我将陆续在写作秘笈杂货铺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