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三章(杨鹏校订本)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文:张慧姝
01 有“道”的画面
《诗经·豳风·七月》这首诗中,描绘了天地流转,百姓们按照天地节奏春耕秋收,从事农业活动的场景,李山老师说:“有着一种大格局的美好”。每一篇章,时令与农事活动,点到为止。
比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就是黄鹂鸟,黄鹂鸟开始叫了,春天开始了,播种的季节到了,强调了时令。
比如“蚕月条桑,取彼斧戕”,夏历三月正是养蚕的日子,取来斧戕,修理桑树,强调了相应的农事活动在相应季节中开展。
还有“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八月其荻,十月陨箨[tuò]。”,阳春五月,葽这种苦菜开花了;阳历六月,知了鸣叫了,阳历九月,芦荻花开了,十一月,万物纷披,叶子黄了陨箨了。
寥寥数笔,把天地轮转的大地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置身这样的天地大背景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按照节气与时令,踩着大地的节奏,去劳作,生生不息。
天地之间最大的德,莫过于顺应天道,因时而动,创造创生。《豳风·七月》中有着一种时令与劳作相结合的旋律,因这种结合而美好,生生不息,这应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中最有“道”的画面了。
《孟子·梁惠王》中也描写了有“道”之国的画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其实,道德经中也有非常具体的描写,第80章中“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正是描绘了置身有道之国中的一种理想生命状态。
02 非“道”的画面
本章中,老子描述了一种现象:“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也就是,朝廷宫室修建得富丽堂皇,百姓的田地却已经荒芜,粮仓空虚。达官贵族锦衣华袍,佩戴利剑,奢侈无度地享受精美饮食,还大量积敛财货物资。
《孟子·梁惠王》中,孟子说了这段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雍容华贵、锦衣玉食的达官贵人们,“服文采,带利剑”,过着万人景仰,威风凛凛,财货有余的日子,是多少“学而仕则优”的君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老子却称之为强盗头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父母官,孟子认为他们在“率兽而食人”。老子或孟子,他们的伟大在于,能够在把权力神圣化的年代,一针见血地揪出这些现象背后的罪魁祸首,揭穿现象背后的非道本质。
03 道与非道
道的本质特征“生”、“冲”、“和”,在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中集中体现,因此杨鹏老师说,第42章是道德经的根系章节。在创生之中,新事物新生命得以涌现,在阴阳冲气中,竞争对立、相反相成、互为冲突,对冲均衡。
非道行为,远离了天道,也就远离了天道的本质,走向了天道本质特征的对立面,即:破坏创生,破坏万物制约与均衡的关系。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绝非危言耸听,从道的本质特征来评判,达观贵人们手中握着的大权,诸如资源分配权,生杀予夺权,并不具备生产性,相反,却对生产有着相当的破坏性。当权力没有相应的制衡力量限制时,权力就天生倾向于与暴力联合,在欲望的放纵之下,成为毁灭人类的大灾难。
把“没有制约的权力”总结为毁灭人类的十种事之一,有人说是孟德斯鸠所为,有人说是甘地所为,虽不能确定是谁总结的,却同样具有相当的警示作用,且和老子的精神一脉相承,警示世人不受制约的权力的“非道”属性。正如杨鹏老师在课中总结的:“权力正是魔鬼最喜欢的藏身之地…… 权力运行的核心,总与暴力强制有关,习惯走向用杀戮来控制资源。……权力不具备生产性,而是具有消耗性,而且往往对生产性造成破坏……对生命的伤害性,对社会自发秩序的破坏性。”(权力的魔性诱惑I杨鹏讲《道德经》53章)
权力的这种对“生”以及对“制衡”秩序的破坏,凸显了它的非道属性。而让这种非道属性最终发展为不可控的燎原局面的,正是“欲望”的星星之火。《淮南子》上说:“患生于多欲”。道德经第46章:“罪莫大于甚欲,咎莫险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甚欲、欲得、不知足,同指向“欲”。
欲望在个人身上没有节制,会生出罪和死来。《圣经·雅各书》1:15:“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欲望在统治阶层身上,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就如同没有笼子限制的怪兽利维坦,嗜血本性与潜在危险不能估量。欲望联合着权力,会发展成失控的大火,把人间带向毁灭。非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