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关于婆媳相处的文章,很有启发。
首先,不要跟婆婆正面刚,在情绪上不可能讲道理,只能搞得都不愉快,这原则适用于绝大多数人际关系。关键争执的氛围可能会影响孩子,结下的不愉快也会有意无意的从孩子那找补。
在育儿问题上想要说服对方,关键是要触及利益,简单讲道理没有用,用作者的话说隔靴搔痒不行,比如老人认为小孩不穿袜子要受寒,而实际宝宝不穿袜子不会着凉反而益处多多,光讲有什么好处作用不大。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小题大作”,可以去讲如果这么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不好的后果,重点在要找到对方在意的点,可以多用别人家身边人的故事来吸引注意,只是说一二三点好处或者专家这么说不容易被接受,像这种事我可以说遇到小区里一个妈妈,她家宝宝很少穿袜子,走路稳身体也好,家里爸爸是当医生的也说天热不用穿袜子有利于血液循环。如果效果都不大,可以拉来老公做帮手,在合适的机会让老公再提出,儿子的话可信度要高多了。
说服对方是需要花心思的,回顾自己在有争执的时候通常会生闷气而不是想办法,无济于事。换个角度,把育儿分歧看成一次锻炼自己说话能力的机会倒也不错。
作者还提到一点就是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好处,有助于提高宝宝的适应能力。的确养娃过程中太多不可控因素,你不可能期待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带娃,不能改变对方和现状的时候就需要接受,并想想好的方面。婆婆脾气急躁,难免对宝宝大声,这种个性是不可能改的,但婆婆嘴上凶归凶,一般都会尊重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在跟婆婆相处中自己也能慢慢掌握相处方法,毕竟社会上不会都像妈妈一样性格温和。用陈忻老师的话就是要权衡利弊平衡养育,自己去想办法弥补一些弊端。
还有就是及时承认改正自己的问题,婆婆包办家务,自己逐渐丧失主动性,只顾宝宝的事,家务活理所应当得留给婆婆,婆婆身体并不好又爱整洁有时难免抱怨,虽说自己房间乱不乱婆婆没有权利干涉,但让老一辈的人理解空间距离自我权利这样的概念不太现实,勤快一点少听唠叨也是好事,关键如果自己不去做婆婆干预的会更多。其实这里也有自己微妙的心理,婆婆管的太多了,几乎事无巨细,比如她让你去整理床铺,还要详细指导你该怎么整理,本能的叛逆心理都出来,有时真是她想让你怎样心里越不愿意怎样。这让我想到自己不能这样对待老公和孩子,抓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
我的目的是跟婆婆和睦相处,并想办法在育儿分歧上达成共识,所以这种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还是克制一下,婆婆就是这样一个人改变不了,只能改变自己。平时嘴甜手快多买买礼物,良好的关系是基础,出现问题才能更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