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这首送别诗,一改常人沉郁的风格,满满都是正能量

据说王勃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放到现在,就是六岁就已经是头条大咖了。十六岁就中了进士,在朝为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确实了不起,但是人一出名,就容易得意洋洋。

当时的王孙贵族喜欢斗鸡,王勃就为他的老大写了篇战书——《檄英王鸡》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这篇文章很有风采,在圈内传播的很广泛,不久就被皇上看到了。帝王都多疑,皇帝认为这不是斗鸡,是斗王爷,于是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勃就这样被赶出了王府。即使这样,王勃也没一蹶不振,反而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我们今天来看一篇他的送别诗。这位少年不走寻常路,与大多数的送别诗不大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也就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城,通过水汽远望五津。首联点明离别的地点,因为在江边,会有水雾,朦朦胧胧的看不清楚。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和你的离别怀着无限的情意,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带着一点小小的感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你这个知己,即使相隔天涯那也像近在比邻。离别的伤感瞬间不见,格局瞬间扩大了,给人以豪迈的感觉。如果是真正的朋友,友情足够真挚,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阻隔就都不算什么了。当然塑料花的友情是万万不行的。柳永也写离别,他的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和王勃的乐观豁达是完全不同的。这大概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性格有关,也和时代背景有关吧。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不要在离别的岔路口,像个小姑娘似的,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在叮嘱朋友,也是在告诉自己。与前两句紧紧相连,有一种于激昂之处,又渐渐舒缓的感觉。

送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伤感的话题,特别是在古代,没有手机视频语音,没有火车飞机超越空间的距离。可能也因为这样,让离别有了诗意,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这才有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了孟浩然的“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肠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