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沉默震耳欲聋01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随笔||沉默震耳欲聋01

这是一部让人想看、却不忍心往下看的电视剧。犹记得吴公遗书中的“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让人想起文天祥的《过零洋》一诗的末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吴石将军,永垂青史。

近来看完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禁不住感慨万端,泪流满面。中华文明能传承至今,一个民族能历经风雨沧桑而屹立不倒,真的需要有对家国天下忠诚而坚定的信仰。

岁月会模糊名字,却无法磨灭沉默的荣耀。他们的故事没被写进历史的篇章,却在历史的缝隙里,闪耀光芒。

选择初衷赴约,信念就成了坚贞;死亡微笑看淡,忘川激荡在彼岸。先辈们是见过极致的黑暗,才无限憧憬光明。他们奋不顾身甚至前赴后继,就是为了让后人不用在黑暗里挣扎!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台北马场町的枪声已沉寂七十余载,但那份沉默的荣耀却穿越时空,在当代中国人的心中激起永不消散的涟漪。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当《沉默的荣耀》中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军站在码头,回望渐行渐远的大陆说出这句话时,荧屏前的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这并非虚构的豪言壮语,而是历史真实的抉择。

这部央视热播剧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以惊人的历史真实还原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的潜伏岁月。

没有主角光环,没有刻意煽情,只有信仰的力量,在历史的暗夜中熠熠生辉。

历史暗战:英雄辈出的时代背景

《沉默的荣耀》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至1950年间,那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最为关键的时期。

随着解放战争的凯歌高奏,解放台湾成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台湾的地下组织积极活动,为解放事业默默奉献。

1946年,中共中央任命蔡孝乾为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建立了台湾省工委。到1949年5月,台湾工委已向中共中央报告称地下党员发展到1300人,同情党并参加地下活动的群众还有2000人。

1949年春,台湾工委向各级地下党下达工作方针:“各级党的组织,必须将每个党员、积极分子动员起来,在一切为了配合解放军作战的总口号下,立即转入战时体制。”

与此同时,台湾工委在台北市创办了《光明报》,宣传革命思想。然而,危险也悄然逼近。

1949年8月,有人在台北台湾大学校园里散发《光明报》,引发了蒋介石的震怒。随后,保密局特务抓到了4个学生,线索最终指向了基隆中学校长、中共基隆工委书记钟浩东。

台湾地下党组织的危机由此开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