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都待在家里,整理了衣橱和书籍。天气很热,溜达到胡同里抽烟都要出一身汗,索性不出门,吹着空调看书、喝茶、睡觉。
抽空把英国人罗伯茨写的《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翻了一遍,罗伯茨对中餐国际化比较看好,认为西方普遍接受了中餐,但是外国人吃到的大部分中餐和我们国内吃到的不一样,都经历了向本地化妥协的过程,以致有了“法式中餐”、“英式中餐”等因国家不同、饮食风格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中餐,这样的中餐在那些中式快餐店里和外卖店里表现尤为明显。早期的中餐馆是为社区内的华人服务的,后来逐渐有了非华人华裔客人,中餐也开始了倾向于当地食材和当地口味的变化过程。这些都是以价格低廉走向市场的。
近年来这一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大陆的一些餐饮企业走出去,把地道的中国风味带到国外,餐厅也是以高档酒楼的形式出现,在强调中餐风格的同时,更强调餐厅的地方风味。这种改变让外国人知道了中餐的丰富多彩,区域饮食风味特色突出,通过饮食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通过饮食了解异域风情。这样的变化满足了外国人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也让中餐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了有利位置。但是“中餐菜肴和烹饪风格仍受到当地发明、时代潮流、广告、以及大众想象中的中国食品和中国文化的影响。”(P177)这个道理不仅仅针对中餐,其他国家饮食也是如此。去到一个新的地方都需要做出改变,这也是饮食交流融合的规律。
巴塞罗那一家中式快餐店炒面的外国师傅
整理了一个过几天讲演时要用的PPT,借机温习了一下以前文章中的观点,进来忙于各种杂事,思考的时间少了,有些曾经写过的东西都记不得了。与我来讲这样很不好,虽然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老天也没有把想要的道理讲给我呀,不思考不就等于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吗?想活的明白一些,还是要动动脑子的。
譬如说,有人叫我美食家,我是始终不敢也不能承认的,我觉得有钱有闲有文化有家承还得爱吃,满足这5个条件的人才有资格称之为美食家。五个条件我差了仨,怎么能是美食家呢?人家叫着方便,就随人家叫吧,我更希望的是,吃百家饭,走千里路,读万卷书,这样你对食物、对人生的理解,要远远超过成为美食家。
感冒好多了,只是还有点咳嗽,希望明天能好的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