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好友老夏推荐这本书。这是一本处理人际关系的宝典。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人生的抉择
一旦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接着表达感受。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请求。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四要素
小结: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何请求。鼓励彼此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改善自己,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工作。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道德评判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等你”。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更难得到满足。(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不一样就是别人有错)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进行比较
被比下去,人的心情会极度失落。
回避责任
当我们说“你让我伤透了心“ 和“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这些话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来替代回避责任的语言。“不得不“”其实是自己原因,而不是别人的原因或者客观原因。(人的自我意识)
一旦人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
我发现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按照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我们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是如果我真的那么做了,他们迟早会相处办法来对付我。
(见《无条件养育》)
惩罚和奖励不仅不是必需,而且是有害的。只有让人自己想做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小结: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之一,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人。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上文四种方式,这四点不部分人身上都存在。)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上个周末刚刚跟亲戚讨论过性格会不会变,确实人是会变的,会变好也会变坏,而观察需要长时间,需要看人的变化来判断他的价值观,另外好友doris 也曾劝过我,得给每个人机会,因为人会变,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变好)
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这就是就事论事的能力。
“每次“、“曾”等词语出现,一般是表达的观察结果。
“总是”、“从不”等词语后面,表达的是评论。
小结: 非暴力沟通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容易就事论人。别人会倾向于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是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下观察,并清楚得描述结果。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服,他都能体会到其中的细微的起伏。”
被压抑的心灵: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区分感受和想法:想法不代表感受。感受才是对人最重要的东西,背后有欲望和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
表达感受要用具体的语言,不能笼统。比如表达“满足”的感受有如下词汇: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等等
小结: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得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 需要
听到不中听的话: 四种选择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别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无条件养育》惩罚和奖励其实无作用)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指责别人。
根据作者长期以来的经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以下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
1. 自由选择 2. 庆祝 3. 言行一致 4.滋养身体 5. 玩耍 6. 情意相通 7. 相互依存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难以承受的痛苦:如果不能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多么的痛苦。
我妈妈就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活得很累。有想法说出来,有需要说出来。
从“情感的奴隶” 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情感的奴隶”
容易自责,觉得要对别人负责,什么事都是自己的错,害怕别人受到伤害 (对别人负责)
第二阶段 “面目可憎”
变得冷漠,觉得之前把别人一切归咎自己很痛苦,给自己很大负担。所以走向另一个极端。别人跟自己没关系。(只对自己负责)
第三阶段 “生活的主人”
乐于助人。帮助别人是处于爱,而不是出去恐惧、内疚或者惭愧。(对自己负责,但是无法为他人负责)
小结: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别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和评论反映了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通过批评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的成长历程分为三段:(1)“情感的奴隶“- 我们认为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 - 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 - 明白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负责,但是没法为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负责。我们没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能强人所难)
第六章 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的请求
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明确谈话的目的
请求反馈:当对方给于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了解他们人的反应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b)对方正在想什么
(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请求与命令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那么,根据我的定义,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是否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小结: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指责,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了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们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者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 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着急做什么,站在那里”。
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养猫猫狗狗最能体会动物的需要,喜怒哀乐。最能培养爱心。
建议使用“你不开心,是因为你需要 。。。。。。。。。”来问对方。如果我们注意到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还会发现,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把注意力放在别人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给他人反馈
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别人的意思,我们的反馈能帮助他人意识到这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有机会来纠正我们。
在给他人反馈时,语气语调非常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感受和需要的时候,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和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不会产生反感。
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一般来说他会觉得很惬意。
保持关注
如何判断对方是否得到充分倾听
(a)我们会体会到气氛变轻松 (b)他会停止说话。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你越是能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倾听别人的声音。一旦自己不舒服,就告诉别人自己的感受。另外一个办法是换个环境,用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情。
小结: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而不是倾听让别人充分表达创造机会,事实是倾听更加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给别人反馈,能让别人明白自己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人的感受。当我们自己痛苦时,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声说出自己的请求 (3)换个环境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倾听使身心痊愈
在上级面前,我们有可能会紧张,以至于无法静下心来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于反馈。因此,特别欣赏那些教师能像倾听学生那样倾听他们的系主任。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显得很强硬的时候。
倾听预防潜在的暴力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这些词语。
第112页是个经典案例,通过非暴力沟通,一个酒店工作人员避免被杀。
他说刚开始确实很恐怖,不过说了几句话后,我就不再把他当成恶魔。就像作者说的,那些被我们看作是恶魔的人,其实还是人。只是我们无法看到他们与我们的相通之处。我越是专注于他的感受和需要,就越能把他们看作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绝望的人。
如果别人说“不!”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使谈话生动有趣
当别人说话没意思时,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加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能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做负担。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小结:做个好的倾听者,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不要急于下结论,多听多问,少说。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
第九章 爱自己
让生命之花绽放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是培养对自己的爱。
出于对生命的爱做出的改变,比出于羞愧或者内疚做出的改变更加有意义。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为什么会自责?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们的指责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人是自己,那么就是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怎样的满足,我们就耿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发现自己在做无意义的事情时,挑战的是如何对需要何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
(1)符合我们的心愿 (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羞愧或内疚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学会自我宽恕。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1)为了钱 (2)为了得到赞同 (3)为了逃避惩罚 (4)不想感到羞愧 (5)为了避免内疚 (6)为了履行职责
小结: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是培育自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的时候,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得到成长。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行为的时候,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和愤怒等心理来寻求改变,所以爱主导我们学习和成长。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生气的原因是我们的想法 - 对别人的评判和指责。
第五章,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反应。第二种反应就是认为别人认错或者受罚 - 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气的原因。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感受。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
合理的愤怒?
在作者看来,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愤怒趋使我们去惩罚他人。
我建议与其沉浸于“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别人的需要。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和行为。
暴力的种子 (专注于别人的行为)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愤怒就转变成服务需要的情感。不要专注于别人的行为,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和别人的感受就不会愤怒了。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1 停下来深呼吸,避免去惩罚对方 2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 3 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4 说出我们的愤怒以及原因,这个时候愤怒已经被转化成对自己需要的渴望。
先倾听他人
在表达自己之前,先倾听别人。一旦我们用心倾听别人,并表达我们的理解,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别人也会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意识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彼此相同的人性。
留意脑海中出现的暴力想法,而不评判它们。根据经验,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它们就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
给自己时间:练习把每一个愤怒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问自己“我不喜欢它们。。。。是因为我的什么需要没有满足”,很快就不再愤怒,而是注意力放到怎么满足自己的需要上了。
小结:生气时候指责别人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他人,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他人相比,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愤怒表达四步骤: 1 深呼吸 2 什么想法愤怒 3 什么需要 4 表达自己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表达的时候,先要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后,他人也更加容易理解我们。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不避免伤害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
防卫而不是惩罚对方,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使用强制力,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别人。
我们使用惩罚的时候,是希望给别人造成的痛苦能让他 (1)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2)感到懊悔 (3)改变行为。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得上方的关系疏远。
惩罚的类型
体罚和指责或者否定他人,根本没用,只会更糟。加深了矛盾。
惩罚的代价
只会教会孩子逃避惩罚和用武力解决问题。
惩罚的局限性
惩罚只会引导孩子因害怕惩罚而做出自己的行为。不能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幸福与别人息息相关,这样孩子能自发得规范自己的行为,跟别人友好相处。
小结:强制力是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不是用来惩罚的。惩罚会让人产生敌意和抵触情绪,关系会疏远。同时,惩罚还会使人忽视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所以惩罚是无效的。(见《无条件养育》)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
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自私的表现。
解决内心的冲突
心灵环保
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已,我们的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者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我们的内心就会平和。
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作者的创新,并且做了别人都反对的事情,专注于跟病人的沟通,突破了心理治疗之前的金科玉律。走出了自己一条独特的道路。一旦医生不把病人当做诊断对象,而专注于彼此作为人的感受和需要,人们通常都会有积极的反应。
小结: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后,当我们苛刻得对人对已时,自己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运用非暴力沟通,不要去试图分析别人有什么毛病,专注于我们自己的需要,这样内心会变得平和。一旦发现内心真正的需要,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赞扬的动机
赞扬他人时,我们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所以,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联系。
如果赞扬是为了操纵别人,人们发现后对感激就会心存疑虑。
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不想得到什么回报。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得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的什么需要得到了满足
3.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接受别人的感激
听到别人表达感激时,我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另一种是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如果我们意识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赋予的,就能同时避免自我膨胀和假谦虚。
对感激的渴望
大多数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感激。多留意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多鼓励家人和同事。
充分表达感激
爱和感激就大胆说出来,不要留遗憾,也不要觉得不说也没关系。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感激。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的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小结:在赞扬他人时,我们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如果赞扬带了个人目的,那么效果就不会好。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时,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需要得到满足后的心情。
得到别人感激时,和别人一起庆祝生命之美,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晓明哥
20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