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
1,如何实现自控?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完美品格,12种美德,美德检查表,做错,就标记。
目标之间,有冲突,无法实现。
相互冲突的目标,愁得多,做得少,心理平衡:焦虑。
仔细检查目标,到底是否冲突?
2,蔡氏效应:有目标没有完成,没做好。
未完成任务,压力很大。
实验验证的:无意识脑,为没有完成的任务做计划。
不是要做完才行,而是仅需要做计划,就可以。
《搞定》未完成做计划。让内心声音消失。
3,监控行为。
做一个例子:安东尼。
强迫自己,2个半小时写一页,15分钟,250个单词,事先排出进度表。
写作非天赋,用表和日记,19世纪最好的监控工具,实现自我意识,实现财务自由。
4,让自己,与想要成为的人,做比较。
5,对自控很重要。意志力不知道做什么。
监控,自我意识,就是意志力的指挥。
6,用表和日记,现在有各种工具。
7,量化短期行为,对未来的影响。
今天省100元,未来有什么用?
APP工具,做更好的自我监督。
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更有效。
8,长期目标没有用,无法努力,拖延。
9,把数据分享给别人。
把自己努力的过程、目标公开,可以监控自己,分享别人。
今天思考:
1,目标声音,蔡氏效应,个人体会很深。总是有各种事情在催着自己做。而先前不做,只是因为自己“拖延”。
这个明知道自己要做这些事,但是,就是因为不喜欢或者“不想做”,就形成拖延。不得不到最后,才开始去做。
2,曾有段时间,我用付款给朋友做监督的方法,做到目标,一周一篇更文,就得到200元,反之,没做到,200元朋友可以自己留着,而我就铁定失去200元。
失去200元的痛苦,是得到200元快乐的2.5倍。并且,失去200元,意味着告诉朋友:我没做到。这是很大的羞耻,所以,在实行的4周里,效果很好,每周保持更新。
3,期间,最大的痛苦在于,我明明可以周一完成更文,偏偏脱到周日晚上最后一个小时,才完成。
4,我分析自己拖延的原因,也是“蔡氏效应”,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但没有列好计划,并且照计划执行。
5,最近练习英语,用二语习得的方法学习。进步很大,因为有一个2000小时输入表,每完成一个小时,涂黑一个格子,看到自己完成格子,知道自己学了多少小时,知道自己的进步,能够让我很好地坚持下来。
6,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的时候,其实我有一种很爽的感觉:终于完成了!这对于我来说,为自己的拖延,带来了“奖励”,以及“不定额奖励”,这会像《上瘾》里说的,形成上瘾,从而一直拖延下去,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完成。形成恶性循环。
7,看了《黄执中讲拖延症》,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见解“并不是因为你首先有拖延症,然后做事拖延”,而是,你“首先做事拖延了,形成了拖延的后果,误认为自己有拖延症。”
所以,所谓:拖延症,并不存在,只是你拖延的后果,事后安慰自己的“原因”。
打游戏为什么不拖延?
全世界的家长都应该像几亿美金的游戏公司学习“游戏设计”的方法,用于设计自己的工作。
如,黄执中自己如何客服拖延,完成每天的更文?他自己说,首先,我把写文章,分解成很多步骤,
1,起床,2,刷牙,3,做到电脑前,4,开机,5,打开文档,6,思考要写什么,7,开始写,8,一开始很乱,先写着玩,完成1段话,9,写出基本框架,10,做修改。捋清顺序,11,找更好的案例。
然后,黄执中把他的每一步,每完成一步,都奖励自己。
比如,起床,奖励下自己。刷牙,奖励下自己。打开电脑,奖励下自己(玩几分钟手机),打开文档,奖励自己(刷下信息),写一段话,胡乱写,奖励下自己(打2分钟游戏)……如此,他每完成一个步骤,都有奖励自己,都能够获得反馈,因此,每天能够很好地完成写作的任务。
分解步骤--奖励机制--强化行为--形成正面反馈和习惯。
8,在看了《微习惯》时,作者提到,制定永远不失败的计划的重要性。
所有习惯的形成,都需要“形成基底神经节”,而一开始因为太难,制定的计划过于“多”“大”,从而让计划失败,无法形成“习惯”。
因此,如果你想锻炼,那么,你一开始的计划应该是“六天,每天做1个俯卧撑,有一天休息”。
这样,永不失败的计划。在你做了一个俯卧撑时,立即可以自己调整:反正我开始做了,让我看看能够多做几个?
由此,用“永不失败的计划”+开始做+理性思维,从而能够形成“微习惯”,从而形成固有的习惯。
如何应用来改善自己的人生?
1,对事情做永不失败的计划。如,每天打开简书,写一句话,随便那一句。
2,开始做,分解步骤,每完成一个步骤,奖励自己。
3,写完一句话,看看自己还能写些什么。
4,形成微习惯。
5,打印列表,每写一句话,完成任务,划一下,提醒自己做到了,获得反馈。
6,奖励自己玩5分钟, studio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