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杂的社交网络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会与无数的人和事发生关系的交错。也许是一个工作指令,也许是朋友相聚,信用无处不在。此处所说的信用,不是简单地言出必尽,而是任何时候,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别人心目中的积分。
有的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渐渐累计自己的信用积分;而有的人,却在不断消耗,更可怕的是,自己却浑然不知……
科室来了两个95后的实习生,我们暂且叫A和B。A天资聪慧,雷厉风行,学东西的速度很快,工作的完成率极高。B呢,则有些木纳,对事情的领悟不完整,效率平平。一开始,我是很看好A的,毕竟基础分就有60;B呢,基础分暂且只能打到30。半年之后,我们对A和B进行评估,只能有一个人获取编制。起初大家都认为A很有胜算,而事实是,B最后留了下来继续成为我们的同事。
中途我们给A和B做了一个小测试:搜集院里面所有电脑配置信息。A是怎样做的呢?A将此信息群发,让相关人员自己填上回传,不到半天,一个汇总表格传过来了。B呢,每个科室电脑挨个地翻阅。遇到不熟悉的同事,还多聊几句。这样,B把所里面每一个办公室都走了个遍,几乎所有人都对他有了好的印象,都觉得他有礼貌,且做事态度认真。中途,B就完成情况给了我们及时的反馈。B用了一天时间,完成这个事情,但是无一遗漏。
看似A用了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事情,但是从这个工作本身来说,A只是完成了工作,且还不全面;而B呢,虽然耗时较长,但完成率和正确率是极高啊!而且在完成事情本身的时候,同事们对B有了新的认识,建立了良好的印象,事情推动中,给领导及时的反馈,赢得领导信任,所以B在这个事情上,是加分的。
以前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就是说,我们在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只看事情的本身或者事情的结果,而不去关注其他的因素。但是,人都是有思想的,我们又何尝能做到呢?
我们在事情运作的时候,有两个评价标准。一、就是这个事情本身的结果,这个是客观的,比较容易打分的;二、就是你在推动事情过程本身所做出的积极的努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用值。结果导向固然重要,但他毕竟是当下的变量;过程中的你所努力争取的,才是全局的变量啊!
“一”和“二”的叠加,才是这个社会正确且精确评价一个人的尺子。
以上的例子,是给自己信用加分,那有没有给自己信用减分的呢?其实生活中,你所不注意的小细节,无所不在地对你的信用气着重要的变化……您手机的未接来电,您是否都一一回拨?微信里的留言,您是否都一一回复?答应哪个时间完成的事情,是否准时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是否给予及时反馈?罗胖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着落”。正因为谨记这十五个字,也许成果分不高,但别人给我的信用评分,更有利于工作和生活的开展。
信用加分,需要作出很多努力,毕竟是一点点累积起来;但是信用的坍塌,也许就在一瞬间,你以往树立的美好形象毁于一旦。
有个明星小哥,因主演一些青春题材的电影一炮而红,身价倍增。原本以后会星路顺畅,但某一天突然媒体爆出他吸毒、酗酒的丑闻,自此,被演艺圈封杀,再没消息。吃瓜群众包括我,顿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之前阳光积极向上的公众人物形象,原来都是假象啊!这种众目睽睽之下的信用崩塌,纵使有万般解数,也难再能重建美好形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其不公平的现象?那是由于人们本身对美好的东西感知本身就比较迟钝,不太容易关注。而对于不好的事物,却能迅速反应人们对别人犯的过错,闹的笑话,做的恶事,本身就有原始驱动的关注心理,这个无法改变。也就是俗语所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无论是工作,生活,我们处在一个复杂交错的社会罗盘,盘里面各种各样的积木,我们将自己的信用一块块搭建。某一天,也许会站在至高点,得到认可的掌声;但是,如果你放纵自己,你抽掉一颗,两颗,甚至碰撞了信用的积木,你将会坍塌地一败涂地,打碎陈满积木的罗盘。
过程固然重要,过程中努力获得的信用积分更重要,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积分会帮你在以后的人生中牵线搭桥;如果你不重视,或者说不好好维护你的信用积分,将会变成一种危机。孰轻孰重,只有掌控自己信用的主体,才能掌控您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