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又看了不少春上村树的书,和儿子聊起来,常常把村上春树亲切地称为“小村儿”。有时想起最开始接触村上春树作品时的趣事,还是会忍不住乐出声儿来。
最开始接触春上村树的书,源于儿子的推荐。儿子从小就特别爱看书,我们的理念是开卷有益,只要不是特别低俗的书,我们一般不限制孩子看什么书,只要想看,就买回来看,所以儿子看书范围很广。上初中时有一阵子,孩儿子连着买了村上春树的好几本书,还向我推荐。于是我翻开了《1Q84》第一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对村上春树小说世界的探索之旅。那段时间只对小说中人物青豆、天吾感兴趣,对作者还不太熟悉,而且这个名字读起来比较拗口,尤其对我这种对舌前音和舌后音分不大清楚的人,更是难度过大,和儿子讨论村上春树的小说时,尽量避开不提作者,有时必须要说作者名字时,因为记不住,所以凭着感觉,总是把作者叫成“树上春树”,每次都被儿子大大笑话一番,但下次再说起来,还是说成“树上春树”。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和儿子之间,“树上春树”就成了村上春树的新名字。到最后,儿子也已经习惯了,也不再给我纠正了,有时还和我一起很顺畅地说成“树上春树”。
后来,随着对村上春树作品阅读得越来越多,对作者也越来越熟悉,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作者名字,再后来,除了小说,还读了村上先生的游记、杂文、采访录等,对村上先生的认识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深入,再和儿子谈起村上春树时,感觉叫“村上春树”好像太正式,太疏远,就仿佛一个很亲密的朋友,连名带姓地叫感觉就生分了。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地叫成“小村儿”,感觉很顺口,而且像在说一个老朋友,这样“小村儿”就成了我和儿子之间村上春树的另一个名字。
我现在是一个村上春树迷,不论小说、杂谈、游记、采访录都看,微信读书里都是村上的作品,每到一个书店必定看看有哪些村上的作品(当然一般情况下都是我看过的作品)。村上的作品没有什么大场面,没有大道理,都是一些小人物,或者说都是一些不是很能融入社会的人物,前期的作品还让人感到一些消沉的气氛,但小说一般都是双线或多线并进,情节很有带入感,拿起来就想一直看下去。村上的游记和采访录又是另一种感觉,幽默、风趣,而且很真诚,看着看着你能乐出声来。村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从不戴面具,从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可能就是村上先生和他的作品受大家喜欢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