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道学习周记(第七周,2015年3月11日至2015年3月17日)
把自己学习剑道时的学习经历、进步轨迹和思想走向记录下来。
一、回顾
(1)第一次穿甲
这周继续练习基础和剑道形。不过第一次尝试了穿着护具对战,感受与此前完全不同。除了重量外,还有视线受阻和拿剑不适应的问题。
先介绍下护具。护具主要是由几个部分组成:面、胴、甲手和垂。面就是头盔,保护头部;胴保护胸腹,应与古代战甲的胴丸有关;甲手是手套,保护手和小臂;垂则保护腰和大腿的一部分。另外,还有一些配件:头巾、汗取和防护用品。所以一套护具穿下来比较繁琐,也是很重的。
护具的穿着由唐师姐教授。首先,护具的摆放有要注意的礼仪。护具放置时,需把两个甲手并排放好,面由两个甲手平放托住,胴放在前两者之前,最后放置垂,一层包裹着一层。一般来说,垂上装有个人名袋,这样也方便大家不会搞混护具。
穿着护具时,要先把垂穿好,绳子绕到正前方,打蝴蝶结,藏于垂下。其后穿着胴,胴腰间的绳子打一蝴蝶结即可,胸前的结需把绳子从里往外绕圈,利用胴下垂的重力自然卡住绳子。胴穿着无需太紧,被打击时可把对手的力卸下。
再跪坐于护具之前,把头巾折叠成帽子的形状戴于头上,用于防污。头巾的样式多种多样,传统的头巾一般写有座右铭,而今也有印很多漂亮的纹饰,还可以用作装潢悬挂。头巾折叠方式:把头巾横放,对折至剩下三分之一处,用三指量好距离,于头巾长一边的中心,两边沿手指往上折叠,反到背面,把余出部分整齐折进三角形内。
然后把汗取装在面下颚处,戴面。戴面时先把下巴托住,在把面上的绳子交叉绕过头部一圈,再穿过面前面的“铁栏”,绕脑后第二圈,绑出一个结与末端等长的蝴蝶结。注意面要紧贴双颊,戴好后要把表面的绳子捋平,最后才戴上甲手。
(2)力不打巧,巧不打功
其中第一节课师公的讲解非常精彩,他引用了一句话——“力不打巧,巧不打功。”即是说力量大打不过灵活的人,而灵活的人打不过有经验的人。所以“功力”的提升(不断的练习)和体能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有师兄提出如何能有效打击比自己高的人,师公教授了我们kote-men的快速打法,他强调这个打法实际上与平时的没有不同,但是加快了以后,身体就能像一个弹簧一样,自由伸展,收缩。一方面能迅速回防,一方面也能加强力量。因为有效的打击总是在适度的距离内的,手完全伸直反而没有效果。
(3)五段之构
经过在家里的练习,木刀的滑步姿势好像有点改进,但是打击姿势还是不够理想。在这周的剑道形练习中,认识了在剑道形第四形里出现的两个新名词——“肋构”和“八相”。
后来在网上查资料得知,这就是剑道的“五行之构”。“五段”对应“五行”,在日本著名剑道家高野左三郎的遗稿中有详细的描述。简单来说,上段为天之位,对应火,主进攻;中段为人之位,对应水,攻守兼顾;下段为地之位,对应土,主防守;八相为阴之位,对应木,主监视;肋构为阳之位,对应金,也主监视。“五段之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亚一脉相承的文化,但“肋构”和“八相”在古剑流里使用较多,现代剑道里似乎主要用于讲解剑理。
二、小结
其实这一次穿甲是另一个同学怂恿的。这个同学比我晚加入,但是她对实战很积极,这一点我很是佩服,勇于尝试的精神我往往很缺乏。在穿甲和前辈对打时,我总是不知道如何入手,常常反应慢半拍,所以都是前辈教我练习打面。与没穿甲相比,穿甲对战的感受真的很不一样,更需要果断。前辈说,打面后直冲过去,双手伸直,拳头好像要打到对方的脸一样,要有击中后撞开尸体的感觉。后来曾教也跟我说,和前辈打的时候,准备好就直接冲过去打好了,反正怎么都是被打的。这一刻我才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剑道学习,才刚刚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