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列随笔】------墨子军事思想的哲学力量
作者:茅永辉
墨子,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76—390年)宋国人,“鲁阳说”、“滕国说”,或许只是表述方式不一。
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曾任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其晚辈因故被降为平民,简略为墨姓。尽管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但墨子还是受到了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而作为一介平民,墨子又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正如他自嘲的:“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后来,因不满儒家学说,墨子便创立与之对立的(墨家)学派,并开始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很快产生广泛影响,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甚至有“非儒即墨”的说法。
墨子生前曾做宋国大夫,至于具体时间,有研究认为是在宋昭公时期,但显然与墨子的生卒年月存在较大出入。相比之下,墨子屡次拒绝楚王、越王赐给的封地与爵禄,则较为可信。而墨子说服阻止鲁阳文君攻郑、楚王攻宋的记述,更是出色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大爱精神。
墨子一生,拥有辉煌的思想成就和卓越的科研造诣。墨子提出了“兼爱”“尚贤”“节用”“非乐”等政治主张。其“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针锋相对,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就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才是墨子极力推崇的。墨子的“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坚定认为这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选用贤者应不拘出身。“节用”更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无情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一向注重的久丧厚葬之俗。在这方面,墨子倡导和要求墨者身体力行。墨子之所以提倡“非乐”,是因为他历来觉得音乐虽然动听,但如果沉迷于此,那势必会影响耕种劳作,耽误处理政务。
墨子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及科学成就,同样堪称惊世骇俗。墨子的宇宙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又提出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在此基础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进而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起来,认为没有时间先后和位置远近的变化,也就无所谓运动,即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对于物质的本原和属性问题,墨子首先起来反对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提出了万物始于“有”的观点。认为,本来就不存在的“无”不会生“有”,本来存在后来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于“无”。除此之外,墨子在数学、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权威又可信的史料中也都有着明确具体的记述。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略显急促的文字,只能算作一笔带过。这里,笔者试图着重就墨子的军事思想,作一点粗浅的探寻。
墨子的军事思想,史学界似乎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称其是出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且不论这个评点是否正确、是否贴切,我们只要从“非攻”与“救守”这两个主要内容切入,答案便不言自明。墨子的“非攻”,即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救守”,即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针对“非攻”,墨子清楚又深刻地分析指出,当时那个年代所进行的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他说,古者万国,绝大多数在攻战中消亡殆尽,只有极少数国家幸存。这就好比医生医了上万人,痊愈的却仅有几人,这个医生不配称之为良医,战争同样不是治病良方。历史上好战而亡的统治者不可胜数。所以说,战争是凶事。因此,墨子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
需要说明的是,墨子主张的“非攻”,是有所特指的,他反对的“攻”,是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者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者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娇贫也”的掠夺性战争,这是墨子极其厌恶和坚决反对的。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正义战争。反之,“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与“非攻”相对应的,即为“救守”。墨子从“非攻”出发,论述了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墨子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只有在战前进行后勤、城防、军备、外交、内政等物质和精神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局面,从而赢得胜利。二是“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的指导思想。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有攻,积极歼敌。做到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相结合。三是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作战原则。如十二种攻城手段的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在当时都是颇为先进的攻城术。对此,墨子除了提出别具匠心的应对措施,而且还详细解说守城器械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一个事例,或许最能说明问题。这是墨子与公输班(鲁班)之间进行的一场模拟战争,很有点类似当代的沙盘推演。墨子提倡兼爱非攻,而公输班则坚信自己的技艺能够制造出无敌的攻城器械,为战争带来胜利。于是,他们决定打响一场模拟战斗,以证明各自的观点。公输班凭借自己的技艺,很快就造出一辆威力巨大的攻城车,锋利的刀刃、灼热的火焰,足以摧毁任何坚固的城墙。而墨子则靠自己的智慧,不仅设置了陷阱和障碍,还利用地形和天气等因素,使得攻城车难以发挥威力。第一轮战斗,公输班的攻城车很快陷入了困境,但公输班并未轻易放弃,而是对攻城车作了重大改进,不仅使战车具有更强攻击力,而且还能够适应不同地形和天气条件,甚至还加装了特殊的防护装置,墨子观后大为感叹。于是,墨子决定将更多的科技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防御设计中,使得工事更加牢不可摧,还可以自动识别和反击敌方的攻城器械。经过多轮激烈角逐,公输班的攻城车最终未能攻破墨子的防御工事。墨子用事实再次论证自己的一贯立场: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真正的胜利在于智慧与和平。
令人称奇的是,墨子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过战争,但是他通过参与一些军事活动,一次次提供军事策略,尤其是通过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不懈研究,进一步作出了鲜明的阐述:正义战争并不都是被动的“守御”战争,主动出师征伐“有罪之国”,也是一种正义的战争,是为“出诛”。而伐“无罪之国”则为“攻”,这是非正义的战争。由此可见,从“非攻”、“救守”到“出诛”,这一系列丰富军事思想的呈现,充分表明了墨子对战争的非凡认知,显示出墨子军事思想的辩证性。
综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墨子这位被历代许许多多学者认定的“反战大师”、“和平大使”,他并非一概反对战争,更不惧怕战争。墨子的“非攻”与“救守”直至“出诛”,正是在向世人揭示:因为反对战争,才必须研究战争;因为反对战争,才必须准备战争;因为反对战争,才必须遏制战争。这就是墨子军事思想的巨大哲学力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