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15晚会的启示

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而315晚会更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这些年来,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总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晚会。那些曝光的案例,不仅让我感到震惊,也让我对消费环境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今年,由于部门工作内容的调整,我的精力被分散到了其他事务上。或许是忙碌让我变得麻木,或许是习惯让我失去了敏锐,315晚会的播出时间竟然被我忽略了。直到晚上8:20,我和同事闲聊时,才突然想起这个重要的日子。我本能地打开电视机,希望还能赶上晚会的尾声,第一时间看到那些被曝光的内容。

2025年315晚会曝光的内容

今年的315晚会依然延续了“揭黑幕、促整改”的犀利风格,聚焦了多个领域的民生痛点,我对一下曝光的内容印象深刻:

1.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乱象

山东济宁梁山县的“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被曝光,该公司从正规企业收购残次品和下脚料,翻新后再次销售。这些翻新的卫生巾和婴儿纸尿裤流入市场,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都是从纸尿裤和卫生巾生产厂家购买不要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

河南商丘的部分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内裤的卫生问题被曝光,这些产品并未经过灭菌处理,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产品包装上标注的面料材质是“棉”,实际却使用的“涤”,在一些型号的一次性内裤上,企业直接写上“纯棉”,严重“货不对板”。

2. 直播电商乱象

部分主播通过虚假宣传、数据造假诱导消费,甚至销售假冒国际品牌的商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比如: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部分商家超量添加保水剂、包冰增重:1斤虾仁7两冰

何为保水剂?即食品水分保持剂,常用复合磷酸盐,能保持虾仁的水分、提升口感和延长保质期,业内称这样的方式为“保水”或“泡药”,但部分企业却用保水剂来“给虾增重一斤虾仁七两冰”,也导致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

据悉,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例如消化系统问题、导致人体的钙磷比失衡、缺钙、引发心血管疾病。

3. 个人信息泄露

晚会曝光了多款大数据软件,如“火眼云”等,通过爬虫技术窃取用户信息,包括手机号、微信账号等。这些信息被用于精准营销甚至诈骗活动。

4. 骚扰电话产业链

一些外呼公司利用AI智能机器人拨打营销电话,这些机器人不知疲倦且难以辨别真伪。这些公司通过虚拟运营商购买“小号”,无需实名认证,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

5. 手机抽奖陷阱

晚会曝光了手机抽奖的消费陷阱。一些公司通过扫码抽奖诱导消费者充值高额话费,实际上却并未兑现承诺的优惠。这种行为本质上带有诱导甚至欺诈的嫌疑。

比如:在电子发票第三方服务平台“诺诺网”开发票,提交发票信息之后,页面会自动跳转至“大转盘”小游戏。点击抽奖,系统随即提示“抽中大奖”,奖品是“200元话费券”。

但购买以后并没有任何话费到账,也没有看到200元的话费券。客服表示:“优惠券一共有30张,充200元减10元的券10张,充100元减5元的券20张。”记者发现,需要充值4000元话费才能用完这些话费券,并且最快需要15个月。

而且,兑捷科技的主要控股方——兑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是他们公司目前获利最高的业务。“投100万元当天回150万元,这几个板块的业务客户,已经接近于疯狂。”因为话费券使用周期长,多数人领取一两个月后就遗忘。商家正是利用这种遗忘和疏忽,抓住海量“沉默用户”的空子,悄然敛财。

6.借30000元,到账14000元,扣除了16000元,说是利息。用电子签借钱,最终却借出了一个高利贷。

人人信经理暗示记者,去世人的信息,也能用来做账号,“人脸识别是一种高科技技术,不需要人在,也不需要人活着,法院肯定带不走。”电子签平台的“实名认证”成了摆设,即使是被人告,平台给出去的放款人资料,也是无法查证的。这样设计的商业模式,放款人通过电子签放高利贷挣钱,平台不断通过电子签欠条收借钱人的手续费,出了问题,谁也不用担责任。

看完今年的315晚会,我心中五味杂陈。这些曝光的案例,虽然让我感到愤怒和震惊,但更多的是对消费环境的担忧。

消费者权益保护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相关部门不断加强监管,但仍有不法商家为了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让我意识到,消费者在购物时必须保持警惕,不能盲目相信广告和宣传。我们需要学会辨别虚假信息,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商品和服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