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的光

2025年10月13日,星期一,上午11点56分。

距离下课铃响还有四分钟。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明净的玻璃,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群慵懒的猫。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三十多张年轻的脸,他们或奋笔疾书,或托腮沉思,或悄悄和同桌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我的目光落在第三排靠窗的那个女孩身上,她叫林晓。此刻,她正用笔尖轻轻戳着下巴,眉头微蹙,显然是被我刚刚布置的作文题——《我的光》——给难住了。

我笑了笑,没有打扰她。因为一年前的我,也和她一样,坐在一间教室里,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光”在哪里。

那时,我刚刚从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手里攥着文学硕士学位,心里却空空荡荡。我尝试过在写字楼里当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领,每天对着闪烁的屏幕和永远回不完的邮件,感觉自己像一颗被拧得过紧的螺丝钉,随时都会崩断。我也尝试过当一名自由撰稿人,在深夜里与孤独和灵感搏斗,却常常在第二天清晨,面对空白的文档和冰冷的咖啡,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逃离了那座钢筋水泥的森林,回到了这座我长大的小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市立中学的招聘启事——语文老师,实习期。

“老师?”我对自己说,“我连自己都还没活明白,怎么能去引导别人?”

但鬼使神差地,我投了简历。或许,我只是想找个地方,暂时躲藏起来。

面试那天,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主考官是一位头发花白、眼神温和的老教师,他问我:“你为什么想当老师?”

我愣住了,准备好的那些“为了教育事业”、“为了燃烧自己”的豪言壮语,一句也说不出口。我沉默了许久,才诚实地回答:“我不知道。我只是……喜欢文字,也喜欢年轻人身上的那种可能性。我想,或许我能把这两样东西连接起来。”

他笑了,点点头,说了一句我至今都记得的话:“当老师,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为了点燃问题。你有一颗愿意倾听的心,这就够了。”

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实习老师,被分配到了初二(3)班。

第一次站上讲台,我的腿抖得像筛糠。下面几十双好奇、审视、甚至有些调皮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打在我身上。我准备了厚厚一叠讲稿,可一开口,声音却干涩得像被砂纸磨过。那堂课,我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讲得磕磕巴巴,自己都觉得索然无味。

下课铃响时,我几乎是逃出了教室。我躲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第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是林晓,那个总爱在课堂上走神的女孩,改变了我。

一天下午,她交上来的作业本里,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老师,您讲的《背影》,我听哭了。因为我爸爸,也总是那样默默地为我做很多事。您能再给我们讲讲,怎么才能把这种说不出口的感情写出来吗?”

那张小小的纸条,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内心的阴霾。

我意识到,我错了。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心与心的交流。我不是要教他们“标准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世界。

从那天起,我变了。我不再照本宣科,而是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故事会、一个辩论场、一个诗歌沙龙。我们聊鲁迅的彷徨,也聊他们喜欢的动漫;我们分析李白的豪放,也分享他们自己的小秘密。我开始真正地去“看见”每一个学生:看见那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其实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看见那个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只是想用笨拙的方式引起关注。

我的讲台不再冰冷,我的声音不再干涩。我发现,当我把心打开,孩子们也会把他们的世界向我敞开。我开始期待每天清晨走进校园,期待那声清脆的“老师好”,期待在课堂上与他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我找到了我的“光”。它不是什么宏大的理想,也不是什么耀眼的成就,它就在这些年轻的眼睛里,在他们每一次恍然大悟的表情里,在他们交上来的、带着墨香的稚嫩文字里。

“叮铃铃——”

下课的铃声清脆地响起,打断了我的思绪。

“好了,同学们,下课。”我合上教案,微笑着说。

“老师再见!”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涌出教室。

林晓走到我面前,把作文本递给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写好了。”

我接过本子,翻开。第一页,标题是《我的光》。

她写道:“我的光,以前是舞台上的明星,是漫画里的英雄。但现在,我的光,是讲台上的陈老师。她的眼睛里有星星,她会听我们说话,她让我们觉得,自己也是一束光。”

读到这里,我的眼眶一热,视线渐渐模糊。

我抬起头,看向窗外。阳光依旧灿烂,而我的心里,也洒满了同样的光。原来,在点亮别人的同时,我也被照亮了。

我,陈默,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今天,是我成为老师的第365天。

这是我的故事,也是我一生的事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