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用心记叙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她以独特的写法,以感人的文字记述了坎坷的历程和他们仨相依为命的一生。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
文章分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他们在一起的63年。
文章第一部分是以杨先生的一个梦境拉开帷幕.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梦,而是一个老人的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
第二部分记叙了他们仨开始分开的情景。她以一种独特的手笔-梦境,幻化了一种飘渺的感觉.
到了第三部分时,已只剩下杨老一个人了,夫女接连脱离了这个家,连杨先生3自己也说,我现在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容: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大概这就是她要继女儿之后完成《我们仨》的原因吧。杨先生将他们曾经共同的岁月重温一遍,再享受一下亲情存在的感觉。
书中的钱媛是个乖巧聪慧的孩子,更是个孝顺的女儿。她和父亲更胜密友,“格物致和”更是他们一直赞同的理论。她对病魔抗战到底的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她尽管忍受着疾病和治疗的折磨,还想利用自己躺在床上的时间,把过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写下来留为纪念。于是,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开始写《我们仨》。但是不久医院报病危,她便放下了笔,而这本书也只到3个内容清单,就无法再写下去了。所以最后只好由母亲杨先生来完成了。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原来没有亲人的家庭只是一间空荡荡的客栈罢了,没有丝毫温暖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