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罗大伦 翻译:《甲乙本:道德经》
序言 道德经的来源
上古时代国家君主治理国家的领导者法则,刻在太庙金人背后,名为金人铭。后被老子所见编译为《道德经》希望后事的领导者学习。我觉得作为公司的管理者领导者一定要学,最基本的品德修养最基本的领导者规律法则。
序言 “圣人之道”与“天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讲述了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历代学者往往将两个“道”相混,所以“道”越发阐释不清。
依照“天之道"来制定“圣人之道”,是解开《道德经》奥秘的钥匙。
老子认为在我们人世间之上有一个力量,这个力量我们看不到它,但是不能否认它的存在。这个力量甚至先于我们这个世界存在,按照这个力量的意志构成了我们的世界,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讲不清楚道不明白,所以勉强称之为“道”。有“道”的领导者(领导者法则)叫“圣人之道”。效仿“天之道”做“圣人之道”
领导者要尽量放下自己的欲望(名利)尽量为老百姓的物质精神两方面幸福去努力。(无我利他)
正因为你没考虑自己的私利为大家做事,大家都来帮助你成就你,结果最终你的利益是最大的。
序言 “道”的内涵
①看淡”永远(拥有)”,学会"放下”。这个世界是变化着的,其间生灭变化永无停息,我们只是变化中的片段,不要执着于自我。
②这个世界是一体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我们从心里或者以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会影响这个世界,同时这个世界会以各种方式、以各种倍数回馈给你。
③我们可以发出"善”或者“恶”的信息,但是,只有当我们不计回报地发出“善”的信息,我们周围的世界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才能幸福度过此生。(无我利他)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大道是可以遵照去执行的(道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但是你不要去执迷,它并不一定是永恒的道。(当下的理解,并未全部理解参透,要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改变调整)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世间万物都有它的称谓属性我们可以给它命名,但是不要执着用你所名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名。(当下反映它的属性特征不是永远的,无法涵盖所有特质,事物是不断在变化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万物产生之前这个世界没有名像没有任何可感知的有名之物一片混沌状态,这个时候是整个世界万物开始的时候;当万物开始形成的时候已经开始有名有实变成我们可以感知的事物的时候,这个时候“道”是生养滋养去推动万物发展的动力。
世界是在某种力量的设计下产生的,世界的运转是有规律的。老子认为这种力量可以叫做“道”,“道”是生养、推动万物发展的动力。他认为世界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我们要参悟世界发展的规则,善加利用。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我们要经常保持一种无欲没有欲望的清净的状态来观察体会“道”的奥妙;带着自己的角度学时识,去观察“道”如何运行的。
我们通常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事物,而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跳出来,换个角度去看问题,结果也许会更好。
我们应该保持清静虚空的状态,去体会“道”的运转,获得启迪、获得大智慧。试着每天静默一会儿吧!
一方面放掉欲望,保持虚空,不带主观色彩,去感受"道”--直觉;之后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带着自己的学识去观察事物,去分析事物运转的规律- -- -理性。
在一件事情中,如果能够用两种角度结合着去考虑.问题,这便是一种智慧。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司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第一章为老子对“道”的概述,“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此不善矣。
如果天下人都说这件事是好的,那么不好的一-面就会出现。(我们所有给事物贴的标签都是根据当时的条件贴的,随着条件的变化我们贴的标签也会变化)
人们对于“美”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美好与丑恶也可能互相转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是这个道理。
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应该善于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
"善”的标准是随时在变的,我们应该善于跳出来看事物的本质,这样会更加豁达;
对于领导者来说,在经营企业时,一是不要推行固定不变的标准;二是要注重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不要为了领导者自己的名利去强行推行一种企业文化。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
(有生无,无生有)有和无互相转化,(有难才显示出易,有易才显示出难)难和易互相形成,(同上)长和短互相显现,
“ 有”与“无"的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的“难”与“易”、“长”与“短”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老子反对始终用一个标准去看待问题。
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
高下是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没有单个的音就没有组合而成的声,前后是相比较而言的,这是永恒的。
每一个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互支撑而存在的,事物的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领导者不要刻意追求虚名,应该放下对形名的执着。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世,教化人不用言语(按照规律去做事不要随便干扰随便用言语教育人)。“道”为万物做事但是找不到开始的起点,不恃以为功,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万物反而离不开"道”。
处无为之事,是为还是不为?“道”为万物所做,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天之道”为天下万物:“作、生、为、成功”。但是对自己却:“弗始、弗有、弗恃、弗居”。该章阐发《道德经》主旨:依照“天之道”来订“圣人之道"。按“天之道”:“为”是对众生,“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
“无为”是教人们放下欲望去做事,低调做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领导者不要为自己的名利去做事,放下对形名的执着,为众生去做事,就是“无为”。领导者要为自己的老百姓负责,顺应人心,发出善念,先不要计较回报,少些算计,结果您反而会更幸福。如果我们能将《道德经》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老子并不是消极避世之人。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
领导者不要宣称自己崇尚某种贤德标准,这样民众就不会为了某种虚名去争。
老子告诉我们:老百姓的行为和领导者的喜好有密切的互动关系,领导者不要标榜自己。
有可能您极力推崇某个标准后,大家对这种标准的逆反心理反而更重。真正的管理者应该制定规律,自己先去做,让大家自然而然地跟着你去学习,无需用语言教化大家。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领导者不要去推崇、珍爱难得的东西,这样老百姓才不会成为强盗。
领导者不要给事物贴上某种标签,不要总把自己的喜好显露在外,老百姓是会效仿和跟随的。
公司老总的喜好和作风会影响和带动员工,会影响整个公司的运营。
不见(xian,表现)可欲,使民不乱(乙本)。
领导者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喜好,这样百姓才能安稳(这样可以使老百姓的心不乱,安于他本职的事情)。
领导者处于特殊的位置上, 一举一动会引起百姓的效仿。这也是老子所说的“无为”。领导者“无为",不刻意追求名利,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欲望,百姓就宽心了。很多公司的员工都会揣摩领导的喜好,会跟随领导的喜好,这样容易使员工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就失去了做好本职工作的真正意义。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
表面看是老子的愚民主张,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心”代表欲望,“腹”代表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欲望是无穷的,老子是建议领导者让老百姓尽量减少欲望,生活能够吃饱穿暖就可以,这样的道理也并不完全是为了巩固领导者的统治。
我们要把握好,到底什么才是我们人生中真正需要的。我们自己必须衡量“心”与“腹”之间的关系,找到平衡,把事业和本身的能力统一好,选准方向,不要盲目地扩张自己的欲望,“实其腹”就是将自己立足的根本做踏实。
弱其志,强其骨志,心的方向。
把老百姓的欲望减少,更好地去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领导者要从自身做起,减少自己的欲望,踏实地做好原本经营的事业,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公司中的员工也是如此,应该首先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应该具备“匠人精神”,扎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减少自己的欲望,走出虚浮的状态。
领导者本身就应该为员工做出榜样,自己做到后,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员工。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常使百姓没有学识和欲望。
老子的目的并不是真正要“愚民”,他是主张在满足百姓生活最根本的需求的基础上再去掉百姓多余的欲望,并不是简单地主张“骗”百姓说吃不饱穿不暖也不错。
就如中医所讲的“阴阳”平衡关系,阴好比物质基础,阳相当于人的欲望,中医说的滋阴清热和老子所说的道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