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vs. English: Insights on cognition during reading
基本信息:
作者:Yu Lili , Reichle Erik D【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nited Kingdom】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日期:2017-07-01
DOI :10.1016/j.tics.2017.06.004
Chinese vs. English- Insights on cognition during reading.pdf
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从词N的子词汇和词汇特征(Sub-Lexical &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d N)以及与以下因素相关的词汇间和词汇上因素(Inter- & Supra-Lexical Factors Related to)两个方面,进行中文与英文的异同点对比,重点关注中文的逻辑书写系统及其特性如何影响熟练阅读的两个重要方面——单词识别和眼动控制,并举例说明了中文阅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一、词N的子词汇和词汇特征(Sub-Lexical &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d N)
1、正字法(Orthography)
1.1视觉上存在明显差异:汉语在视觉上比英语更密集。从单词的组成结构、组成单位、布局以及有无词边界上,中英文存在区分如下:
1)组成结构
英文:英文单词由字母串组成
中文:中文单词是由汉字组成的(汉字是中文中最小的可发音和有意义的单位),以及四种声调。
2)组成单位、布局
中文:笔画和偏旁部首、二维方框形空间布局
3)词边界
英语:有
中文:没有
1.2影响因素:从词长、复杂度、频率/熟悉度、邻居密度上,存在以下影响。
1)词长与复杂度
增加单词长度或复杂度会减慢单词的识别速度。
英语中单词的长度和复杂程度是由字母或词素的数量决定的
汉语中单词的长度和复杂程度是由笔画、部首或字符的数量决定的。
2)频率/熟悉度
随着部首、字和词频率的增加,对中文或英文单词的识别效率也会增加。
3)邻居密度
正字法邻居会影响中文或英文单词的识别,即正字法相似的单词的数量和/或频率(the orthographic-neighborhood (i.e., number and/or frequency of orthographically similar words))
2、同音字(Phonology)
英语单词的发音可以通过直接从记忆中检索和/或拼写到发音的转换规则( spelling-to-sound conversion rules)产生。
汉字的发音不遵循拼读-转换的规则( spelling-to-sound conversion rules)却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例如,大约80% 的汉字都是音形字,其中一个部首表示读音,另一个部首表示意义,这样就可以通过检索与其部首相关的读音来生成汉字的读音。
有规律/一致的汉语或英语单词比不规则/不一致的单词识别速度更快
3、词义(Meaning)
词义不明确、含义具体或早年学习过的汉语或英语单词往往更容易被快速识别。
二、Inter- & Supra-Lexical Factors Related to
1、Word N−1
溢出效应(Processing Difficulty (i.e., Spillover))
与处理单词 N-1 相关的困难会 "溢出 "到单词 N 的处理上,从而减慢单词 N 的处理速度,减少了单词 N 的预视
2、Word N
预视效应(Pre-Processing Difficulty (i.e., Preview))
中文中没有词边界,增加了词切分识别难度,也增加了眼跳目标的难度,导致了对词N的更大的预视效应,即单词 N 的副中央凹预视会调节在单词 N 上的注视时间,以及中文中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存在(英文中不存在),即与词N+1 相关的处理难度会调节在词 N 上的注视时间
词边界(Word Boundaries)
英文有词边界
中文中没有词边界
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Plausibility)
3、WordN+1
加工困难(Processing Difficulty)
中文中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存在(英文中不存在),即与词N+1 相关的处理难度会调节在词 N 上的注视时间
image.png
图片1.png
额外补充:
范式学习
McConkie 等创建了眼动随动显示(eye movement contingent display)技术[2,4]。这种技术主要有两种范式,一种被称为移动窗口范式,一种是边界范式。
移动窗口范式
在注视点的附近设定一个“窗口”,“窗口”之外的内容以某种方式改变,眼跳到新注视点处出现新的窗口。这种范式能够近似的确定读者阅读的知觉广度。
边界范式
在眼跳越过某一设定的边界时变化一次呈现内容,以确定从副中央凹中被试能够获得何种信息
基本概念学习
预视效应(Preview effect)
对副中央凹区域的信息进行加工的现象
E-Zreader认为注意是序列转移的,注意资源一次只能分配到一个词上,预视效应是注意力转移的结果。具体来说,词汇识别分为熟悉度检验(L1)和词汇通达(L2)两个阶段,在完成L2后,注意力转移到词N+1,而此时还未发生实际眼跳,所以这一注意转移会使读者对副中央凹对词N+1进行L1的加工。另外,和预视效应相关的问题的是预视加工程度,只是针对初级信息的加工,并为到达语义。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parafovea-on-fovea effects)与中央凹-副中央凹效应
是预视效应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对副中央凹的信息进行加工(预视效应),而且副中央凹的信息加工会和中央凹信息加工相互影响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考察副中央凹对中央凹加工的影响
中央凹-副中央凹效应
考察中央凹对副中央凹加工的影响
对词N+1的副中央凹加工发生在对词N的词汇通达L2以后,二者有清晰的时间先后顺序,词N词汇通达后进行N+1的副中央凹加工
E-Z reader 认为在(英文阅读)不存在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而在中文阅读中存在。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对词N的加工效应会延迟到表现到当注视点落到词N+1时的现象
在注视词N+1时可能同时存在对词N的词汇后整合,且由于词N+1的L1阶段可预测性因素的作用与词N的词汇后整合密切相关,进而导致词N的加工会影响到词N+1的加工。
偏好注视位置(preferred-viewing location )
对某一个词首次落点最大分布值所在的位置。
这一位置一般是词中央偏左(英文),眼跳计划指向眼跳目标的词中心,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导致偏好注视位置位于词中央偏左
但中文阅读中,E-Zreader认为不存在偏好注视位置,因为中文没有词间空格,在词边界不明的情况下确定词中心所在的位置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中文阅读中的偏好注视位置问题仍存争议。
词切分(h the segmentation of words)
在阅读过程中借助一些线索将所要识别的词从连续字符串中切分出来并进一步加工的过程
英文:可以通过初级视觉输入(词间空格)获取词边界信息,无需进行特别的词切分过程
中文:没有词间空格,因此需要额外的词切分过程
我的启示:
1、对眼动的基本概念又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这几个眼动常用名词。
2、对中英文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有了更精细的认识,尤其是从构词法上的不同,以及有无词边界。中文无词边界而产生更大的预视效应和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表现出眼睛和注意力更难准确协调。
3、这为我之后了解双语阅读中的眼动加工过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