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降人才
蜀国作为三国之中的弱小国,按理说偏安一隅以求自保已属不易,哪还有上蹦下跳挑衅曹大个子的能力。但事实上,在诸葛亮的智慧治理下,蜀国国力日强,民心思顺,不仅牛奶面包应吃尽有,而且基本具备了东联西进、南征北伐的实力,成了“三足鼎立”中的最强潜力股。让蜀国如此茁壮成长、且能在曹魏集团的军事挤压下挺拔几十年,原因何在?愚以为,这与诸葛亮慧眼识才、魅力聚才、大度容才、量才用才的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分不开。
回看诸葛亮为蜀国江山打拼的27年,那是他不断发现人才、聚拢人才、培育人才、选用人才的27年,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还是朝堂内外、军前殿后的,凡是对蜀汉的发展有一星半点贡献者,都尽可能安排得妥妥的,让其德能配位、星火燎原。因为,创业之初,刘备和诸葛亮最大的同感不是缺钱缺粮,而是缺人才。自然,人才便成为蜀汉兴隆的第一资源,更是攻城掠地、扩大地盘的国之重器。想方设法聚人才,因人而异用人才,无疑是三国时期最显明的时代特点。
容才,是诸葛亮选贤用能的第一品格。诸葛亮出山时只有27岁,相比刘备仨兄弟,可算是一枚青椒小鲜肉,在关张眼里,这个“相貌甚伟”却名不见经传的文弱书生,既没有“沙场秋点兵”的资历,更没有“振臂一呼,应者云聚”的政治人脉,人不咋地,谱摆得却挺大,哥仨三次拜谒茅庐,他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让关张二人打心底里感觉不爽,更难怪在三顾茅庐时,张飞几次怒生“绑架”“纵火”等违法恶念。可见,关张二人无论是凭资历还是能力,都看不起初出茅庐的诸葛亮,这无疑给诸葛亮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对于关张的心思,诸葛亮心知肚明,但并未放在心上,也从来没有凭嘴皮子证明自己的实力,而是以宽厚仁爱之心和实干精神融入了“桃园三结义”的朋友圈,成为了他们的旗帜和标杆。“隆中对”、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一次又一次的神机妙算和智慧创举,让关张及全军对诸葛亮的了解真正“始于颜值、敬于才华、陷于品质、终于胸怀”,他们心态和顺了、眼露敬畏了、行为自觉了,一个“一条心、一股劲、一个目标”团结有力的蜀汉团队正在走上时代的政治舞台。
爱才,是诸葛亮经天维地的不二法宝。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诸葛亮和庞统曾共事刘备,江湖有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而刘备独享二位辅佐,若二者关系处理不当,不但人不能尽其才,反会互相掣肘。这方面,诸葛亮表现出了“丞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和谦让,不但不排挤矮而黑的庞统,反而在刘备面前直陈庞统的才能,终让庞统上位军师中郎,仅次于诸葛亮。可见,诸葛亮爱才不专权、识才更惜才。如此大举,在蜀汉的历史中不甚枚举,蒋婉、董允、费袆、姜维……一大批仁人志士的脱颖而出,无不是诸葛亮智造的一颗颗三国名星。
量才用人,是诸葛亮推动蜀汉综合国力日隆的最大智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优点不足是每个人身上相辅相承、共生共存的生命本真,有些常人不耻的缺点,在某一域或某一时反有可能是优点,战国四君子招揽“鸡鸣狗盗”之徒,为我所用,就是用其不足化为长。三国时期,诸葛亮将量才用人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仅阅其名篇《出师表》,便可知一斑。表中,诸葛亮以十二万分的诚恳,向后主推荐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品德良实、志虑忠纯之臣,以妥贴处理宫中之事;力荐晓畅军事、倍受先帝点赞的将军向宠管理营中之事。诸葛亮的举荐理由之所以言之凿凿,是他善于量才用人的自信之举。用人之长,则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今天看来,诸葛亮对此深以为然。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识才、爱才、用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只有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才能用好人才、人尽其才。如此,我们才能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献礼党的一百周年;如此,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和顺致祥、幸福美满的期许方能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