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婚姻中的很多问题,是源于期待。例如,一方期待伴侣能时刻洞察自己的心思,无需言语便能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怀。有期待是正常的,但是期待过于理想化,就成了问题。什么是期待理想化?
比如,你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感到十分疲惫,很期待老公能留意到自己的状态,递上一杯温水或者简单问候一句 “今天累不累” ,这便是一种正常的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本关怀之上,合情合理,也符合夫妻间相互关爱的常态。
但是,如果你不仅期待老公能瞬间洞悉自己身体的疲惫,还能精准无误地猜到自己此刻想吃某家特定餐厅的招牌菜,随后迅速出门买回来,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温柔耐心的态度,就像电影中完美爱人那般无微不至,这就走向了理想化期待。
正常期待仅需伴侣对自己当下状态有基本感知与回应,而理想化期待则是按照自己内心精心雕琢的模具,对伴侣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完全不顾现实中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多变。
2、为什么我们会对伴侣有很多理想化的期待。从心理的角度上来看,其实就是一种自恋。我们渴望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一个想法发出,宇宙就能回应,即便理性头脑知道宇宙不能回应,至少那个他也能回应。自己的想法意愿有那么大能量吗?确实没有。这时候,我们的自恋就挫伤了。这种受挫的感觉就像玩一场解谜游,我们期望仅凭脑海中的思考,无需任何实际行动,谜题就会自动解开,可现实中,这种情况绝无可能发生。
3、有人问,为什么伴侣不愿意满足自己的理想化期待呢?如果他爱我,怎么就不能满足一下呢?
如果是在感情蜜月期,那是可以的。毕竟那时候爱意浓烈,出于对爱人的珍视,想要给予对方幸福的冲动,促使他愿意暂时放下自身的部分需求。但是时间一长,没有人会愿意这么做了。因为这意味着他自己的“死亡”。
听起来很惊悚是不是。这个死亡是从心理层面来讲的。
为何你要求他在某个特殊日子精心准备惊喜?因为他一旦这么做了,你便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感受到被爱与重视。可在这过程中,他自身的需求呢?如果他总是被迫遵循你的期待,那他的意愿、喜好以及个性该置于何处?若这些统统被忽视,他还能算是原本的自己吗?往更深层次探究,他还能被视为人吗?并非如此,此时的他更像是一个任由你差遣、随意 “剥削” 的工具。从心理层面看,他已被你 “杀死”。
你想想,为什么你要求他要像个完美爱人那样对你体贴入微?因为他只要这么做了,你就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感受到被爱与重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自身的需求呢?如果他总是被迫遵循你的期待,那么他的意愿、喜好以及个性该置于何地?如果这些统统都被忽视了,他还算是他原本自己吗?往深处讲,他还是被当做一个人吗?不是,此时的他更像是一个任由你差遣、随意 “剥削” 的工具。从心理层面看,他已被你 “杀死”。
越早承认这一点,你就越清醒。你以为你只是在索取爱,No。你是在把他杀死,捣碎,然后重新捏个符合自己心意的 “泥人”,好供自己享用。你根本不在乎他是谁。你忽略了他这个人,这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意义。
4、网上看到一篇帖子,一个年入百万的男士说自己为什么要离开一段关系,读来让人欷歔,他是这么说的:
“对方只想着自己应该获得一个丈夫,以及丈夫尽相应的义务,并不在乎丈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反馈给对方,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结婚工具,你只是需要结婚,然后就找了我。对方倒也坦荡承认,说,和谁结婚都可以,只要能一块儿养娃就行。
我告诉对方,这样的心态是找不到真正的伴侣的,而且还会让爱你的人,敬而远之。对方说,不在意爱情,能一起生活、养娃就行。
……
对方并不在意我的反馈,依旧想着找个人结婚就行,是谁不重要。这让我在关系中感到自己进一步枯萎、衰老。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想到冻精,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当个单亲爸爸,这样就彻底不用面对亲密关系了。”
心理层面的死亡,足以摧毁一个人对爱情与亲密关系的所有憧憬,让其对真挚情感望而却步,内心满是荒芜与孤寂,哪怕身处人群之中,也如同置身于情感的孤岛,再也难以敞开心扉去接纳他人、建立深度的情感连接 。
如果他此时回应你以冷漠疏离,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5、我想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能够将对方当作独立的个体,深知感情的重要性。只是偶尔,我们会陷入一种幻觉,把伴侣幻化成全能的神。这种时刻应当越少越好,因为这本质上是一种剥夺。它会使我们陷入自恋的泥沼,脱离现实关系,与幻想中的伴侣谈情说爱。如此一来,梦碎是必然的结局。到那时,我们将体会到真正的荒芜,只因我们从未真正踏入深度的亲密关系,不过是在自我陶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