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关系,经常和各区域性广告公司打交道。传统地广告公司迫不及待地想转型,网推公司迫不及待地寻找新的“噱头”,说白了都迫切地要寻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已备过冬之用。于是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一个新工具:程序化购买。区域市场习惯笼统地称之为DSP。
基于RTB(实时竞价)模式进行的程序化购买,依托大数据能够进行对针对某一类人群的广告展示机会进行购买,能够很大程度上更加合理地提高广告预算的合理性,尽量避免造成和传统展示广告一样的预算浪费。
但是,说到底,即使通过程序化购买地方式进行广告投放,于广告主而言,无非是多了另一种广告通路。其作用、属性与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灯箱广告和电梯广告是一致的!仅仅是增加了广告曝光地机会,或者说让曝光曝光的机会更加合理。
那么,为什么在“精准”这个旗号下,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和广告公司产生一种诸如“这玩意儿特别屌”“这玩意儿一枪一个准”“这玩意儿让人看到了广告马上就要买房子”的错觉?
在广告无处不在的今天,用户每天被海量的信息轰炸,如今我们每天出门,从进电梯开始,到出停车场,到浏览网页、进入任何一个网站、打开任何一个app,铺天盖地的广告就会向你扑面而来,款式各异,静止的动画的、有声的没声的、弹窗的抖动的……除非你隐居终南山,否则无论怎样,防不胜防。
那么,各位广告主、广告公司,你作为用户,置身这样一个环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要我来看这事儿,就是大家都在拼曝光、抢位置,在信息爆炸和广告争抢的洪流中,越来越少的广告走心注重质量了。举目望去,全特么是自嗨式的“营销”。
营销的目的是什么?打动用户,拉动购买,若用户不爽,你能爽到哪儿去呢?
真正的营销专家应该有这样一个基本常识: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一次性承担所有营销活动的成本。因为每一项营销活动的成功,都必须依赖后续的连锁反应:
看了广告而下单的人很少,甚至远远无法弥补广告投放的巨大成本,但广告投放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少数人看到、下单后,能够在一个群体内引发连锁反应——比如推荐给周围的朋友,比如使用产品被周围的人看到后跟风购买等。
网络广告绝对不是靠强迫式营销,靠反复洗脑填鸭式灌输就能获得用户。更不是毫无创新甚至是下三路、擦边球就能收买人心。
回头想想,为什么每次杜蕾斯的热点都追的让你拍案叫绝?还是创意。
********我们乐于见到这样的广告:********
[喝了咱家咖啡,晚上和猫头鹰一样]
[尿不湿广告]
[牛仔裤广告]
有了好的创意,在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时间呈现到用户眼前,你觉得和狂轰滥炸相比,谁好?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