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故事工程》的理论分析了几部作品的结构:
92分钟的《冰雪奇缘》:
第一部分,交待人物背景,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同情,暗示主要问题(女王不会控制魔法);
第一情节点(女王暴露魔法)在第27分钟;
第二部分,主角踏上旅程(公主追寻女王),源于主要问题的次要问题(大量冰川覆盖城市)出现;
中间点(女王拒绝公主并伤了她)在第57分钟,第二个次要问题(公主濒死)出现;
第三部分,继续旅程(救公主,及次要情节:王子等人找到女王);
第二情节点(王子暴露险恶用心)在第75分钟,此时主角所需信息全部出现;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过程中主角是主力,且几个问题合而为一。
2200字左右的《七个房间》:
第一部分,交待人物背景和目前状况,主角开始探索(在各个房间来回);
第一情节点(女人说有尸体在沟里飘过)在第5400字左右,暗示主角即将面临的危险(死亡);
第二部分,对第一情节点的反应(求证女人的话);
中间点(确定自己即将死亡及各人死亡顺序和时间)在第12000字左右,此时危险完全清晰;
第三部分,勾起主角(读者)的求生欲望(与将死的人交谈并被托付物品);
第二情节点(决定窥视杀人者)在第16000字左右,此时主角所需信息全部出现;
第四部分,解决危机,过程中主角是主力,主角之一牺牲。
140页的《银魂·红缨篇》(简称《红缨》):
第一部分,类似序幕(桂与似蔵交手),仅3页;
第一情节点(万事屋接到伊丽莎白和刀匠委托)从第5页开始;
第二部分,探索阶段(找人,收集信息),也是对第一情节点的反应,从第11页开始,此时正派毫无头绪且败于敌对势力,但对敌对势力稍有了解;
中间点(刀匠妹妹委托银时阻止哥哥)从第34页开始,所需信息完整,主角下定决心;
第三部分,正派开始反攻,从第51页开始;
第二情节点(银时赶到)在第100页;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过程中主角是主力。
以上随机选取的优秀作品的结构大多数符合《故事工程》的理论,说明它是可用的。
《冰雪奇缘》在解决主要问题的途中,由主要问题发源出两个次要问题,使解决过程不乏味(说白了就是,当读者对上一个问题的忧心感变淡后,用新的问题让他们再次提心吊胆),最后三个问题同时解决。由于主次问题关联紧密,因而剧情清晰明了,解决起来也干脆利索,这一点我认为值得学习。
此外,《红缨》的结构和《故事工程》所说的结构有很多不同,其中之一是,引发读者同情的内容集中在故事的后半部分,而《故事工程》及《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都认为应该从头到尾都引发读者的同情。这和它是一部长篇漫画中的一个故事有关,大多数人物都已经出场过并被读者喜爱着,桂与似蔵交手后失踪,想必便会让许多读者提心吊胆地看下去,因此后半部分介绍新出场的人物的背景来引发同情就足够了。
结合《七个房间》可以看出,引发读者同情的内容不一定要放在前面,甚至在解决问题前夕时都可以。但所有成功的作品都告诉我们:这个必须要有,效果越大越好。从这一点来看,或许应该从头到尾都努力引发读者的同情。
以章节划分《红缨》,关注故事的问题:
89训:引出主要问题(要破坏高杉的计划,毁掉红缨)的次要问题一(桂失踪)出现,主要人物一(刀匠兄妹)初次登场,透露一点敌对势力的信息(红缨的一点信息);
90训:主要人物二(银时)与主要对手(似蔵)初次交手且败退;
91训:次要人物(神乐)与敌对势力(鬼兵队)初次交手且被俘,交待少许主要人物一(刀匠兄妹)的背景,交待部分敌对势力的信息(完整的红缨信息、高杉和刀匠哥哥的目的),敌对势力明确,主要问题清晰;
92训:敌对势力的信息基本完整,交待更多主要人物一(刀匠兄妹)的背景,较多搞笑情节调节节奏,正派(桂派攘夷志士和万事屋)开始反击(解决主要问题);
93训:反击中,暗示次要问题二(攘夷三人的关系),交待主要对手(似蔵)的背景,次要问题一(桂失踪)解决;
94训:主要问题解决一部分(桂炸红缨),次要问题二(攘夷三人的关系)解决中(桂与高杉谈话);
95训:主要问题解决中(银时与似蔵战斗),次要问题二(攘夷三人的关系)解决中(桂与高杉谈话);
96训:主要问题解决,主要人物一(刀匠兄妹)的背景完整;
97训:次要问题二(攘夷三人的关系)解决。
和《冰雪奇缘》主要问题贯穿头尾不同,《红缨》是多个问题(多条线)并进,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有时间重合的部分,又有时间错开的部分,产生的效果是全篇不断抛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让读者保持疑惑且满足(某疑惑被解答)的状态。
这种问题连缀的结构我尚未从写作指导书上读到过(一定是我的看的少),它在保持读者兴趣上相当有效,《红缨》电影版在豆瓣上的评分是9.2。
附《故事工程》简评:主要针对小说创作的写作指导书,理论有不少可取之处,但论述特别糟糕,没有给读者讲明白,术语定义都不清晰。是本可看的书,但不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