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爱人、上司甚至自己,习惯性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无用的。
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无用的。
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无用的。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一直倡导人生要有用,为社会所用,为国家所用,为家庭所用。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一切无用之物都成了奇技淫巧。
我们以功名、权力、财富为标准,如果短期内无法出成果,如果没有眼下能看见的利益,就不要去碰那些无用的东西。
有用学之,无用弃之。
实用主义,已经深入骨髓。
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许多技能离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
目之所及,全是为了生存奔忙的脚步、疲惫的眼神、焦灼的脸庞。
然而,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但是愈精炼愈好。”
太多人说“生活没什么意思”,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只有有用之事,而没有无用之事。
只做有用的事,只为有用而做事,你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没意思。
因为,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
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有沁人心脾之感。
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
阅读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修为和感悟。
谈心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沉静和力量。
钓鱼或许无用,却怡养性情,磨练心志。
下棋或许无用,却可借其观天地之深广,思人生之浅狭。
听一夜窗外的雨打芭蕉声,画一幅夕阳下的大漠孤烟直,写一笔龙飞凤舞的兰亭序,弹一曲心旌摇荡的琵琶行……这些看似无用的无聊事,带给心灵的惊喜、抚慰、宁静、安然,却是任何有用之物都无法企及的。
世上有味之事,比如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
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我们的生存才被还原成生活。
也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我们的心灵才变得从容。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无用之事,生活该是多么单调和空洞?
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去哪找闲情逸致?但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
有人说,读书、练字、弹琴、下棋,这些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哪里比得上一场饭局、一次应酬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
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
生命是一场奔跑,在奔跑的旅途中,学会寻找和享受一些无用之事:花一点时间等一朵花开,看一片初春的嫩芽绽绿,阳光下闭上眼晴感受微风吹过面颊……让心灵不至于因疲惫而枯竭。
心安,则身安。
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
民国老课本里有篇文章,只有一句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我们,不一定老是要赶着去吃草,也可以试着闲下来,做那只看花的羊。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世间许多大用都是从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中衍生出来的,无用之中常常隐藏着有用。当我们功利地拒绝那些无用之事时,实际上却放弃了很多隐藏在其中的大用之用。
乔布斯十七岁那年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后,放弃了有用的专业去听美术课,学习sanserif和serif字体,研究怎样才能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样。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举动,却在十年后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在设计苹果电脑时做出了最美的字体。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要不是退了学,我绝不会去选美术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样漂亮的版式。”
蔡康永说过:“我的成长,让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大都没有什么用: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这些一再在灰黯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些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的追求。”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世间美妙源无用,
静心品味无用好。
无用之用为大用,
心安身安少烦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