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亲人驿马星动,结伴往欧洲跑,打算用四周的时间,一口气串游十个国家:法国、丹麦、瑞典、挪威、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希腊、卡塔尔。
他们的经历,成为这组游记的内容:
第一篇:十国逍遥游 (1) - 巴黎篇
第二篇:十国逍遥游 (2) - 丹麦篇
第三篇: 十国逍遥游 (3) - 瑞典篇
第四篇:十国逍遥游 (4) - 挪威篇
第五篇: 十国逍遥游 (5) - 捷克篇
第六篇:十國逍遙遊 (6) - 斯洛伐克篇
第七篇:十国逍遥游 (7) - 匈牙利篇
第八篇:十国逍遥游 (8) - 克罗地亚篇
第九篇:十国逍遥游 (9) - 希腊篇 (本篇)
第十篇:十国逍遥游 (10) - 卡塔尔篇
欧游第二十二天
离开克罗地亚后,亲人们就前往希腊。
这个在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地区,在公元前 5 世纪至 4 世纪的二百年间,发展出辉煌的文化,包括在数学、科学、艺术思想(例如建筑、雕塑)、戏剧、文学、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成就,都对欧洲文明造成极深远的影响。
希腊当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分成多个各有势力范围,但互不统属的城市(称为 "城邦")。
在这段期间(大约介乎公元前 480 至 404 年之间),雅典是最强大的城邦。经常被人提到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Plato)、苏格拉底 (Socrates),医师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等,都是雅典市民。而多项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亦是这个时期在雅典卫城中建成。
雅典卫城
所谓 "卫城" (Acropolis) ,在希腊文中原意是 "高处之城",是指扼守制高点的堡垒。不过现在通常是指位于雅典阿提卡高原上的卫城。
雅典在最强盛的时期,于卫城上建造了很多建筑物,主要是供奉诸神的神庙。其中最著名的,是帕特农神庙 (Parthenon)。
卫城山门 (Propylaea)
循着登山路径走,先到卫城的山门。
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 (Odeon of Herodes Atticus)
在前往山门的途中向南面山坡往下望,可以看到山脚处的剧场。
这个位于卫城西端南麓的剧场名为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据说是在公元 161 年,由罗马元老院中一位名叫希罗德·阿提库斯 (Herodes Atticus) 的典雅裔贵族出资兴建,用以纪念其罗马裔妻子。
据说这个主要用于戏剧和音乐演出的剧院可容 5,000 观众。在山坡岩石上开凿而成的观众席呈半圆形,直径约达 76 米,并以当时价值不菲的松木建成上盖。
这个剧院的东侧有一条拱廊 (arcade) 与卫城东端的戴奥尼索斯剧院相连。
据当时的资料所说,这条拱廊是一个两层高的长廊,既可在必要时供观众遮风挡雨,亦可以用来存放演出所需的用具。
到了公元 267 年,一支日耳曼族的军队攻陷了雅典卫城,并烧毁和破坏了无数建筑物,包括剧场。
此后,剧场再没有被修复,反而被逐渐纳入雅典城防系统内,成为雅典城墙的一部份。直至 1952-1953 年间才把剧场修复,并重新成为各种艺术表演的场地,直至今天。
在卫城西端向西远眺,可以看见亚略巴古山 (Areopagus Hill)。
这里是一片较开阔平坦的岩石。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这里是雅典元老院、法院等机构的议事场地。
转身向东面看去,就是雅典卫城内最著名的帕特农神庙 (Parthenon)。
帕特农神庙 (Parthenon)
帕特农神庙是雅典于公元前五世纪时,为了庆祝与波斯之间持续约五十年的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而兴建的神庙,用于供奉女神阿典娜。
神庙大约于公元前 447 年动工,到 432 年全部完成。
公元前 3 世纪初,罗马势力开始伸展至希腊地区。至公元 146 年,雅典正式成为罗马统治地区。
其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份。西罗马帝国逐渐衰落,东罗马帝国则继续统治巴尔干半岛(包括雅典和希腊其他地区)和地中海东部地区。
到公元 6 世纪末,东罗马帝国收紧对非天主教的控制和排斥,帕特农神庙和卫城内的其他神庙,都被天主教徒当作教堂使用。
到 15 世纪中叶,土耳其的鄂图曼帝国占领了当地,并把这座神庙改成清直寺。
在十七世纪的土耳其与威尼斯战争中,雅典卫城于 1687 年遭受威尼斯军队围攻,令帕特农神庙亦受池鱼之殃。由于土耳其军在庙内储藏了军火,在流弹横飞的情况下,神庙因而受损严重。
到了 19 世纪初,一位名为托马斯·布鲁斯 (Thomas Bruce) 的英国贵族(第七代额尔金伯爵)将卫城中多座神庙内幸存的很多大理石雕像运往英国,并售予英国政府,然后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中。
希腊政府于 1983 年正式要求英国政府归还这批古物,但遭英国拒绝。希腊政府于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诉,仍未能解决。目前希、英双方仍在为此事商讨中。
伊瑞克提翁神庙 (Erechtheion)
在帕特农神庙对面(北侧)的,是伊瑞克提翁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大约建于公元前 421 至 406 年之间。当时是雅典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黄金时代来临之前约 60 年,雅典城于公元前 480 年被波斯攻陷,受到严重破坏。
到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两国间持续了近五十年的战争,以希腊占上风而暂息。
于是,当雅典国力逐渐悏复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伯里克里斯 (Pericles) 便着手展开雅典的重建计划,当中包括这座伊瑞克提翁神庙和帕特农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主要用于供奉女神阿典娜,但有学者认为这座神庙原本供奉的,是两位神祇,即海神波西顿和智慧女神阿典娜。不过,这个说法在学者间尚有争论。
其实,雅典这个名字的来源也与这两位神祇有关。
根据希腊古藉上的传说,海神波西顿和智慧女神阿典娜都想为成雅典的保护神。于是两神比赛,各给雅典城一份礼物,然后让雅典国王凯克洛普斯决定接受谁为该城保护神。
海神波西顿用手中三叉㦸在地上一戳,戳出一个水泉,用以展现海神的力量。阿典娜则令地上生出一株橄榄树,象征和平与繁荣。
雅典国王选择了接受阿典娜的礼物,并以她的名字命名该城。
现时在神庙旁种着橄榄树的地方,据说就是传说中阿典娜种下橄榄树之处。
在这座神庙南侧的柱廊,是著名的女像柱门廊。门廊以六座女性石雕像作为支柱,支撑着屋顶。
这六根女像柱造型生动,雕刻精致。每个雕像的造型和神态都不相同。
现时在卫城神庙所见的六根女像柱都是复制品。六座真品中,有五座收藏于雅典的卫城博物馆;另一座则在伦敦。
可惜的是,每个雕像的手臂都已失去,但研究者根据其他资料,认为她们原本是手持着奠酒用的浅盆。
下图是画师根据相关资料而设想的雕像原貌:
戴奥尼索斯剧场 (Theatre of Dionysos)
戴奥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这个剧场是希腊最古老的剧场,始建于公元前 6 世纪,其后数百年间不断改建和扩建。
到 13 世纪,这个剧场与位于卫城西端的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一样,被纳入卫城的防御系统中。
在其后数百年间,这个剧场和卫城的不少建筑物一样,逐渐被掩埋湮没,直至 1838 年才由雅典考古学会展开考古发掘工作,并持续至今。
观景台
卫城的东端设有一个观景台。
从观景台向东北方远眺,可以看见雅典城最高的山 -- 吕卡维多斯山
从卫城向北远眺,可以看见罗马市集。
在市集的东侧有一座大约于公元 50 年建成的 "风之塔"。这是一座八角型的大理石钟楼,上面有巨大的滴漏型水钟、日晷和风向标。顶部有八个风神的浮雕。
我根据亲人传来的照片,以虚拟方式在卫城粗略地转了一圈,下一站是保存和展览卫城文物的 "卫城博物馆"。
卫城博物馆
在卫城山顶东南角上有一个旧博物馆,用来保存在卫城区发掘和收集到的文物,但当这些文物逐渐增多后,旧馆便不敷应用。于是当局在 2000 年开始筹备建造新馆,并在 2009 年正式启用。
新博物馆距帕特农神庙很近,步行距离大约 400 米。
在建造新博物馆时,发现新馆址的地下是一个古代居住区遗址,并有不少古代文物。
于是馆方在发掘工作完成后,把考古发掘的场地保留,并融入博物馆内。
入口处的地面以透明玻璃铺砌,让观众可以看到地底的考古发掘场地。
考古人员发现,在现时卫城帕特农神庙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另一座古希腊神庙,名为赫卡托巴恩神庙(Hekatompedon)。
在这座古神庙内发掘出的文物,也放在卫城博物馆内展出。以下是亲人拍摄的展品照片中的三张。
在希腊神话中,半人马 (Centaur) 是一种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马的动物,被描绘为一个野蛮不覊的种族;而拉皮斯人 (Lapith) 则是非常守法有礼的文明种族。所以两者之间的争斗,通常被认为是比喻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角力。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各种争斗无日无之,无处不在。光是这次根据亲人传来的照片,以虚拟方式在卫城粗略地转了一圈,便可以从这片岩石山头上的颓垣败瓦中,大致上感受到各方势力在雅典城争斗所造成的结果。
雅典城于公元前 480 年被波斯大军焚毁,又在公元前 495 至 429 年之间重建,然后成为当时的强国;无论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盛极一时。
不过,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后,失去了在希腊各城邦之间的领导地位,需臣服于另一个希腊城邦 -- 斯巴达 (Sparta)。
其后,另一个希腊城邦(马其顿)崛起,并由其国君亚历山大统一了希腊。
这位君主不但彻底击溃了希腊的宿敌波斯帝国,更将希腊的版图扩大,建立了一个东达印度,西连埃及的帝国。这是迄今为止,希腊版图最辽阔的时期。亚历山大亦被后世称为 "亚历山大大帝"
然而,这位大帝英年早逝,在位仅约 13 年。他驾崩后,生前建立的帝国很快便四分五裂。
希腊各种势力之间鹬蚌相争,令罗马帝国成了得利的渔翁;在公元前三世纪,逐渐把包括雅典在内的各个希腊城邦,都变成罗马帝国的属地。
罗马帝国衰亡后,希腊又于 1458 年成了土耳其的鄂图曼帝国的囊中物。
好不容易在 1821 年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了独立自主权,却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纳粹德国占领。等到二战结束,却又打起内战来。
这样来回折腾,卫城上的古建筑和文物都成了败瓦颓垣,令人惋惜。
带着几分神伤出了博物馆,有点不舍地回望不远处的卫城。只见城墙顶上的帕特农神庙仅剩几根石柱,一字排开,仿如一段残缺不全的围栏。
看着崖顶已残破得仅剩一些支柱,仿如一段围栏的帕特农神庙,不期然想起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被软禁于宋朝首都时所写的几句词: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从一个可以夜夜笙歌的国君,忽然国破家亡,成了阶下之囚,"终日以泪洗面",其苦可知。可见一个君主,离了国土,离了子民,便一无是处,一钱不值。
然而,希腊人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的国土上。雅典人每天都可以看到卫城:
纵然在希腊已经不是希腊人的国家时,卫城都在那里,就正如杜甫所说: "国破山河在。"
所以,当希腊人看到已经残破得只像一段围栏的帕特农神庙时,多半不会像李煜那样只能概叹 "独自莫凭栏",而很可能是与岳飞一样: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甚至可能像岳飞一样,想要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事实上,希腊国纵然消亡了上千年,但因为希腊人在,国土在,终于还是复了国。难怪孟子认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国难当前时,国君往往是最不给力的一环。
想着想着,又再抬头看向帕特农神庙,虽然仍是破旧不堪,但似乎已变得破而不残,反倒透出一股深厚的文化力量。
从照片可见,博物馆的巨幅海报上展示着 "Athena Battling Giants" 的英文字,意思是 "阿典娜大战巨人"。这个可能是博物馆近期的展览主题。
在希腊神话中,希腊诸神与巨人族之间的战争,是一场重要的大规模战争。结果,由于阿典娜的智慧,最终打败巨人族,取得最后胜利,就正如希腊人在经历罗马帝国、鄂图曼帝国和纳粹德国等强邻的侵略之后,最终都能恢复自己的主权一样。
在离开保存希腊文物的博物馆时,不禁心想:也许,在国家民族存亡绝续的问题上,文化的力量比国君的威权更重要,更有效。
欧游第二十三天
一位亲人说: "在希腊吃烤肉吃到爽。"
他们在现场吃着,咀巴爽;我在照片中看看,应该也可以让眼睛爽一爽。
奥林匹克体育场及博物馆
亲人们参观了雅典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及博物馆。
亲人介绍说: "这是第一届现代奥运体育场!也是世上唯一一座完全由大理石建造的体育场!"
雅典国立公园
不一样的咖啡甜品店
位于雅典 Psiri 区,Pittaki 街角的 Little Kook 咖啡店,以瑰丽奇幻的装饰驰名遐迩。亲人们也去了 "打卡"。
夜游
这是亲人们欧游计划中的倒数第二站。
扳扳指头计算一下,已是整个行程中的第 23 天。难怪亲人所发短讯中,有一条这样说: "坐在希腊租的民宿小阳台,觉得很惬意。拍了太多照片可发,累,不想动 ……"
旅游疲态终于出现。
这个,应该是正常现像,毕竟再美的美景也会看腻。
记得当年三个半月背包游时,最后数站也是腻得情愿独个儿留在酒店看书。当时全靠着用 "下一站会有新意" 的幻想来骗自己,才能苦撑着完成计划中的整个旅程。
事后自省才体会到:珍馐多吃无滋味,英雄见惯亦常人。过,犹不及。所以凡事适可而止,旅游亦然。
不过亲人们这时只剩下最后一站 -- 卡塔尔,无论多厌多倦,都肯定能完成整个旅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篇:十国逍遥游 (8) - 克罗地亚篇
下一篇:十国逍遥游 (10) - 卡塔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