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充电桩行业风生水起,一堆知名不知名的企业都在往里冲,其根本利益考量在于跑马圈地,先拿着政府补贴,和停车场谈好把地给占了,待到充电桩数量到一定程度,可以把入口转换成流量,互联网精神绝对刚刚的。
且慢,这里我们从战略规划角度去看看充电桩这个玩意,就知道这种想法比较不靠谱。
第一、充电桩只是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一个较低技术难度的,门槛不高的环节而已,与汽车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底盘-电机集成、车辆管理系统、甚至车联系统相比,充电桩的技术含量不算特别高,一般厂家都能做。而且充电桩依附于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而不是电动汽车依附于充电桩,这个依附关系决定了充电桩的定位是配套服务,而不是主导服务。
第二、从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大视角看,BAT们对汽车产业绝对是有野望的,各路IT神仙们纷纷从三个维度切入汽车产业链:
当然,BAT们对汽车的野望,还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将消费者的欲望进行分类满足,从而形成一张O2O到互联网+的战略版图,而汽车则是目前BAT在信息雷达上的盲区,毕竟对很多人来说,开车的时候没法玩手机,所以势必要从车载系统进行突破,并且连接车-人-服务。
下面这张图就是BAT的最终野望图,能把几乎人所有的信息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是他们的理想。
第三、在BAT们连接一切的巨大欲望面向,现在这些充电桩运营商们的商业模式,是如此的苍白和微不足道:
当然,这里还有很致命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目前充电接口协议是基于CAN总线的,只开放了电池充放电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开放整个车辆的信息给充电桩运营商,所以从数据层面也堵死了运营商掌控电动汽车后端服务的可能性。运营商只有做一些基本的充电服务结算业务,以及电池监测等相关服务,业务的扩展性并不见得很强。这是战略中典型的从低能级向高能级拓展的案例,磨面粉的去冲击面包店,成功概率不高。
而BAT如果以车联网作为入口,那要整合充电桩运营那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阿里同学,以现有的商业架构和技术架构玩充电桩,就是这样的结构:
所以,从未来来看,现有充电桩运营商很难抵挡BAT的冲击,一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车辆的数据,使用车辆人的数据,要获取电池和充电数据很容易;二是因为对BAT来说,充电桩只是他们众多入口的一个补充而已,所以现在充电桩运营商最好的结果就是以手中的充电场地和充电桩为筹码,和BAT们换一个较好的入场券,以后安心的做个充电淘宝店主。
至于大家都在问的,为啥BAT现在不动手呢?第一是因为现在电动汽车数量太少,达不到入门的量级,意义不大,放着让别人先占地呗;第二是BAT先集中精力把汽油车的车联网和商业链条丰满起来,叠加一个电动汽车是So Easy的事情。
个人判断,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