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但是……于是……极简故事的DNA

我的新书《像高手一样讲故事》开始发售了,请你们多指正。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想用书中的25个故事,陪你走过一段时光,体验故事的力量。

故事:最短的诺奖论文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吧。

1953年4月2日,弗朗西斯·HC·克里克(Francis HC Crick)和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向《自然》杂志邮寄了“有关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文章。这篇生物学领域中史诗级的文献一共才900字。1962年两位作者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而这篇文章也堪称是科学界获得诺奖的最短的一篇学术论文。

把他们的论文拿来剖析一下,你能看到一个神奇的“ABT”结构。它是什么呢?且看且分析。

(And)我们希望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新特性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鲍林和科里已经提出了核酸的一种结构。他们在原稿发表之前慷慨地将其提供给我们。他们的模型由三条彼此缠绕的链组成,磷酸基团位于长链的中心轴附近,而碱基则位于外侧。

(But)但是在我们看来,该结构不太令人满意,理由有两点:

(1) 我们认为,给出x射线图的物质是盐而不是游离酸。在没有酸性氢原子的情况下,使该结构维系在一起的力并不明确,尤其是中心轴附近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会彼此排斥。

(2)某些范德华距离显得过小。……

(Therefore)于是我们要提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脱氧核糖核酸盐的结构。这种结构有两条螺旋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相互缠绕……

诺奖论文中的叙事密码:从DNA双螺旋看故事的黄金结

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将这份仅900字的论文投稿时,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仅揭开了生命密码的面纱,更在无意间完成了一次叙事艺术的完美示范。这篇后来为二人赢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短文,堪称科学写作的典范——它既有着钻石般的学术硬度,又散发着诗歌般的语言光芒。

当我们用叙事学的解剖刀剖开这篇论文时,一个清晰的“ABT”结构跃然纸上,它就是:“那是(And-但是But-于是Therefore)”的结构。这个隐藏在伟大发现背后的叙事密码,正是所有精彩故事共有的基因序列。

论文开篇以平稳的“那是(And)”起笔:“我们希望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盐的一种结构。”这如同交响乐的序章,作者先确立研究领域的基本共识——恰似优秀故事中必要的情境铺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特别提及竞争对手鲍林和科里先前提出的三螺旋模型,这种对学术前驱的尊重,既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也暗合叙事学中“确立常规”的技法。

紧接着,“但是(But)”如约而至:“但是在我们看来,该结构不太令人满意......”这个看似简单的连词,实则是整篇论文的戏剧性支点。作者列举两条关键性质疑:带负电的磷酸基团相互排斥的问题,以及范德华距离过小的结构缺陷。这些批评不是武断的否定,而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与实验证据之上——正如精彩故事中的冲突必须源于人物内在的真实矛盾。

最终,“于是(Therefore)的结果”闪亮登场:“于是我们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结构...”随着DNA双螺旋模型的揭晓,叙事弧线完美收束。这个由两条反向缠绕链组成的优雅结构,不仅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更是叙事艺术的隐喻——故事的两条线索(启程与转折)只有相互缠绕,才能螺旋上升至认知的新高度。

那么,这个“ABT”结构来自于哪里呢?

“ABT”结构打造故事的基因

我再讲一个牛人的故事吧。

在科学与故事的交汇点上,兰迪·奥尔森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经历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讲好故事的秘密——那就是“And, But, Therefore(ABT)”的叙事结构。

兰迪·奥尔森,这位曾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担任海洋生物学终身教授,后来转型为好莱坞的电影导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即使是复杂枯燥的科学内容,也能通过好莱坞式的叙事技巧,变得引人入胜。

他敏锐地指出,很多人在叙事时容易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简单地将时间和素材进行叠加,形成了单调乏味的“AAA”叙事模式。而真正有效的叙事,应该是有起承转合的,是能够让听众产生共鸣和思考的。这就是“ABT”叙事结构的魅力所在。

为什么奥尔森把“ABT”结构称为故事的基因呢?

“ABT”结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造句模板,更是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讲述故事时,首先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And),描述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或事件,将听众带入故事的世界。接着,要有一个戏剧性的冲突(But),揭示主人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让听众为主人公的命运捏一把汗。最后,要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局(Therefore),展示主人公如何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让听众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这是一个极为简化的叙事结构,无论是科学传播、沟通交流、汇报演讲还是构思研究报告,这样的叙事技巧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不仅让故事生动有趣,也让听众更易理解和接受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甚至科学家们也发现,在运用“ABT”结构之后,他们的讲述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戏剧性,深深打动听众。它不仅是故事的基因和灵魂,也是我们讲好故事、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

极简故事话术:那是……但是……于是……

我为“ABT”结构打造了一个对应的中文表达,我们可以这么说:

“那是”……要让故事有一个娓娓道来的开头,描述生动的画面和细节。

“但是”……要让故事出现转折、冲突和挑战。

“于是”……更要让故事的主人公经历成长和变化,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实,每个故事都可以缩减成这样的简单结构并且还能有足够的细节支撑对事件的描述。

再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小姑娘生活在农村,And她的生活很乏味,But有一天龙卷风把她裹挟到了遥远的奥兹国,Therefore她必须开启征程,寻找回家的路。

这就是著名童话故事《绿野仙踪》的“ABT”内核。

我一直推荐使用“ABT——那是…….但是……于是……”的结构来讲故事。

有一次我给一家外资企业的国际研发团队分享英文版的“打造首席故事官”,便是这么说的:

那是三年前,有着超过20多年工作经验的我对培训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岁月安稳,现实静好。

(I have been a trainer for over 25 years. I always feel happy, satisfied, and contented with my life. Happy-go-lucky.)

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一下子懵圈,没回过味来呢立刻又被甩到了线上培训的战场。很多公司和员工来求助:怎么设计线上微课?怎么使用线上技术?怎么做线上引导?

But all of sudden, the severe Pandemic knocked me out of the blue and threw me overnight to the online battlefield, as many companies sought me for help:  Help! We need new on-line mini courses. We need new on-line facilitation skills. We need new webinar techniques. )

战吗?退吗?接手吗?躺平吗?

(Doing or dying? )

于是,我又开启了新方向的新征程——重构培训,设计未来!

Therefore, I have to face up to the new challenges and embark a long march to a new direction. )

我能活过明天吗?能引导您们发展未来吗?

(Will I survive and thrive?)”

当我说到,“Doing or dying? ——战吗?退吗?”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外国同事的表情都激动起来,对着我频频点头,好像在鼓励我:“Do! Do! Do! 要战斗!不能退缩!” 他们的热情也一下被我点燃。大家畅所欲言,表示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咬牙干下去,先生存、再闪耀。

给自己的故事注入叙事DNA

克里克和沃森的论文启示我们:顶尖的科学发现与精彩的故事分享同一套叙事DNA

在《像高手一样讲故事》的第十个故事中,我们见证了这一叙事法则如何跨越文理界限:

那是(And):是为认知搭建稳定的骨架;

但是(But):如同突变,在既定认知中制造必要的张力;

于是(Therefore):代表了惊艳的螺旋上升,将矛盾转化为新的认知维度和新的成果。

这种“ABT”结构不是对科学严谨性的妥协,而是人类认知的自然韵律。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有改变世界的科学思想,都暗合这一叙事基因。当我们学会用故事的眼光审视科学,用科学的精密构建故事,就能像克里克和沃森那样,在严谨与诗意的双螺旋中,编织出打动人心的思想篇章。

或许,讲故事的终极秘诀就藏在那条双螺旋里:真理需要优美地旋转,才能深入人心的核心。

附:《像高手一样讲故事》

【内容简介】

故事是把一个个冲突和颠覆的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目的是连接人心、推进改变。它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决胜未来的关键能力。一个好的故事能输出“秒级的影响力”,唤醒情感、传递价值。这种能力的背后是强大的故事思维,它需要我们不断锤炼和提升。本书以创新和极简的故事线串接起故事思维的要素,以一个故事生成器快速打造故事之心、故事之线、故事之旅,为自己、为组织、为品牌、为用户,也为展望未来讲好故事,让你成为一位“首席故事官”,在任何场合都能以故事为媒,输出力量。

【作者简介】

王琼是众多培训公司的首席讲师、金牌讲师,1996年成为摩托罗拉大学的外聘教师,是中国本土最早获得认证的培训师之一。她曾在高校工作,担任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后出国深造,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瑞士日内瓦大学的高级硕士。近年来,她专注在训练故事思维、高管演讲路演、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训领域,线下培训的学员达60,000多人次,授课场次达2000多场,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模型:故事导航图——www.story.link

小结:

故事可以使用的一个极简结构:ABT。

那是(And):是为认知搭建稳定的骨架;

但是(But):如同突变,在既定认知中制造必要的张力;

于是(Therefore):代表了惊艳的螺旋上升,将矛盾转化为新的认知维度和新的成果。

文章:王琼

王琼·输出的力量工作室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你的感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