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夏木阴阴正可人,大咖课堂沐春风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在对王崧舟教授诗意课堂的追寻中,我正在被唤醒。  ——题记                       

      初识先生课堂,便已心心念念

      犹记得2018年的春晖学院,有幸通过春晖学院的乡村援教公益平台,第一次现场听到慕名已久的王崧舟教授的课。当时先生正执教《记承天寺夜游》,巧妙地设计,精准的语言,寓意深刻的板书,教育小白的我分分钟便被圈粉。紧接着,连续三年的追求便一直从未间断。从先生百家讲坛的12集《诗意语文》,到线下课堂《爱莲说》、《好的故事》、《长相思》以及建党百年的崧舟特别课堂《十六年前的回忆》,再到名师优课组委会等优质平台的多次听课,先生在台上那举手投足之风,以及无数次与先生课堂的思维碰撞与提升,对于先生课堂的追寻,我早已心心念念。细品教授课堂,只想大呼八个字:花开自在,似神非神!其课堂不仅只是课堂,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语文要素和核心素养,语文之要素,在先生课堂上随处可见,窥其课堂,我们不仅能看见教学,更能看见儿童,看见生命,看见文化,更看见自己!

      再识先生课堂,惊喜汩汩如泉

    今年8月19日,夏木可人,有幸参加名师优课组委会组织的王崧舟教授公益精彩课堂,惊喜不已,尤为珍惜。今日所听两堂课,都可算是再次品味,似乎是重品一道佳肴。这一次,我把目光放在了细微之处,细细嚼之,回味无穷。

王崧舟《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这是一篇艰难苦涩,令人头疼的文章,犹记得去年园丁杯正是这篇文章,那时的我抓耳挠腮,无计可施。然而,这堂课先生引导着孩子们与鲁迅先生进行“时空对话”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他把文中一些难懂的词挑出来,然后让学生连线现在的意思,这让我恍然大悟。紧接着他却又说:这些词语虽然难懂,但我们却不能将之替换,要知道这篇文章是写自1927年!(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呀……)

    第一次听到先生《好的故事》,是在2020年那个冬天,当时自己正在任教六年级语文上册,恰逢要给学生讲授《好的故事》,我将教授的课堂通过网络搬进了我的教室,让我的学生和我一起聆听了一次。课堂上,我正正衣冠,对我的学生们说道:今天老师让大家听的网络课主讲教师叫王崧舟,他是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且上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心中的语文大咖,也是老师自己教育生涯中一直追寻的那颗最亮的“星”,就像你们心中也有追寻的偶像和榜样一样!整堂课,孩子们听的十分认真,平日里上课有些走神的孩子也是出乎意料地认真。

    然而,看着认真的孩子们,我的心中却是五味杂陈,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们和名师课堂总是相差甚远呢?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努力也带给我的学生们这样的课堂呢?自责之中,更多的也有奋发向上的力量,我觉得这大部分原因,可能是来自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沉淀,我们目光短浅却不愿多加积累,我们日复一日重复工作却不知在课堂创新准确定位,如何达到名师精心钻研的以及深厚文化底蕴所孕育的课堂高度呢?又如何让你的课堂衔接自如?这大概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吧,任重道远……

          因第二次聆听先生《好的故事》,这节听课我另辟蹊径,把目光放在了他的细微衔接和精妙之处。课中,先生循循善诱,每一句话都是有的放矢,无任何杂乱啰嗦,总觉得多一个字繁琐,少一个字则无味儿。他抓住借助资料这个语文要素,将借助资料的方法运用的恰到好处。他从四个层次把借助资料贯穿了整个课堂,从“借助资料,把握意图”到“借助资料,了解背景”,再到“借助资料,发现暗示”到最后的“借助资料,促进表达”,其中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云锦”资料的补充吧,12个“云锦”一词醒目出现在视野中,简单明了,孩子们一读便懂,其实这篇课文中的大量难词,先生均用这种“时空对话”,借助资料的方式迎刃而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读促悟,不得不令人佩服!

      “弱水三千,独取一瓢饮”,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听王崧舟教授《落实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讲座之收获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教学并不是全盘容纳,回忆自己平时的教学,我并没有删繁就简,而是从不舍得落下一个细节,舍不得错过一字半句,尽自己最大限度把点点滴滴的知识点都要传授给学生,生怕孩子们有听不懂的地方,因此并没有没有掌握好这篇文章的中心,先生讲座中的字字句句,可谓醍醐灌顶,我似拨开云雾见到了背后藏匿已久的朝阳。

    当然,我最最想说的就是板书的设计了。 因为自己一直对各种名师课堂的板书都颇有兴趣,总觉得能找到亮点。这次,王教授的板书是一个大圆圈的逻辑关系,细品,又是一大惊喜。下面我实录了先生结束部分的情景,对着板书读细品下面这段文字,你会发现:除了惊喜,还是惊喜!(注:括号里面为学生读,括号外为老师读:)

王崧舟《好的故事》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好的故事)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幽雅)那样的(有趣),我们更知道(那是)鲁迅先生的(希望),(无论)那个时候鲁迅先生是那样的(苦闷)、那样的(怅惘)、那样的(孤独),他依然相信这是一个好的故事。然而不光鲁迅先生有(“好的故事”),咱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好的故事),我们知道(好的故事)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幽雅),那样的(有趣),我们更知道(那是)我们的(希望),无论那个时候我们是那样的(苦恼)、那样的(孤独),那样的(怅惘)。即使以后你会有怅惘与孤独,但请相信你一定是一个好的故事。

    这段精巧的结束部分,先生似乎在玩一个圆圈游戏,他巧妙地将鲁迅先生与我们自己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转圈”中自行领悟到了鲁迅先生背后的希望和精神,也将整篇文章的精髓点播的十分清楚,不得不说:妙哉妙哉!

王崧舟《爱莲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而在王崧舟教授《爱莲说》课堂中,这一点是真正地落实了。课堂伊始,先生信手拈来的诗句比比皆是,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慷慨激昂。课堂到处都飘荡着诗词淡雅的清香,仿佛给我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涤荡。其行云流水的教学设计,向我们传播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燃起了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导入看似以花导花,实则是带领着我们去寻根铸魂。他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无形中领悟了菊花代表隐逸,牡丹代表富贵,当孩子们了解到菊之爱、牡丹之爱实则是“隐逸之爱、富贵之爱”时,其对之后“莲之爱”的寓意则当然不在话下。

    进入莲花的学习,先生从观花之形到品花之性,其设计更是叫人拍案叫绝!第一、观莲花之形:认识莲花的外形之美,他通过介绍莲的颜色、姿态、花茎、叶柄等外在形态让学生初步感知。第二,品莲花之性,他总结出莲花的君子之性,包括洁身自好、泰而不骄、通达正直、刚正不阿、德布四方、高洁独立、自尊自重等精神内核。

    正当我以为他已经将莲花的形和性分析了,应该达到了目标,这时,他抛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诗人如此爱莲,对莲的描写也是如此的细致入微。为什么他不写莲叶、莲花、莲藕的实用性呢?这个问题真的问的妙极了,我想这也正是我们所有听课人能想到的问题?接下来的探讨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孩子们跟着先生循序渐进,能够探讨出也早已经是意料之中。“相对比莲的君子之品格,它的实用性则显得微不足道了。”是的,先生的课就是这样通透,课堂导向是传承,是文化,导向不同设计当然有所差别。相信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是忽略这一点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莲花的君子品性,他继而设计了反复的朗读和两道连线练习题,学生在探索中不仅读透彻了,还知道了烘云托月、借物喻人这两种手法的用法之妙!

    说实话,听到这里, 本以为这节课就这样完美地收官了。不,我错了!所谓“君子知行合一”,先生在最后给了我们一个大彩蛋!他又出示了关于作者平生的三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君子美德的周敦颐。而在这样的君子精神传承下,后世还诞生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周树人,更诞生了“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他们是周敦颐的后人,也完美地传承了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君子精神。从周敦颐到周树人,再到周恩来,这是家风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莲花品性独敬爱,君子美德永传承。先生的课堂,在一次一次地带领着我们触摸文化的根与源。让学生,也让我们在品与读中领略传承千年的君子精神,使得经久不衰的君子精神代代相承!最后想借用民国才女林徽因之言送给王崧舟教授: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 你是爱,你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写于2021年8月20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