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学围棋开始我便跟爸爸商量好围棋由爸爸来指导,由于潜意识认为围棋这种动脑活动强的似乎爸爸更合适。年前一直是爸爸在指导,年后爸爸越来越越忙了,我陷入不知如何陪伴孩子的惆怅中,惆怅并不会让问题自行解决,董老师课上跟我们分享的练习什么就会擅長什么提醒了我,那个射剑和倒油的故事深深存放在我的脑海里。我为什么不去尝试学习呢,而且正像《不完美才美》中写到的,作者在国内初次遇到治疗问题时去找专家朋友帮忙的事例对我印象深刻,当作者想寻求帮助时,朋友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了作者,作者向内求索,最后自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这个机会总想依靠他人呢,也许你永远想象不到自己有多少潜力,只要我多加练习一定也可以的,于是从以前的一周2盘围棋练习变成每天睡前一盘棋,练习多了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不懂,不懂的问题就去向老师求教,这个过程变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投入。孩子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却是意外收获,现在每天围棋时间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不用刻意提醒孩子也会自觉地主动要求围棋练习,这些收获着实是没有预想过的。
前天围棋学校进行围棋亲子联赛,对方也是妈妈跟孩子,自家人执同色棋子,我们4人每人一步棋,对方妈妈不知道如何下棋,有时问问孩子有时随意落子,最后2盘棋都是我们胜出,也许这次赢棋是侥幸,如果没有尝试练习何来侥幸呢。我们有时候太聪明却又太愚蠢,经常没有付出就下定论。下棋过程中对方妈妈也很苦恼,是不愿意陪孩子么,花着时间花着钱陪孩子来上课,她绝不是不愿意付出的妈妈,可能是因为自行断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回家路上,想起下围棋的场景,对方孩子性格开朗、乐观,但也架不住自己被妈妈拖累只能认输,明显感觉孩子越来越无奈,我想自己故意让子被他们吃掉,让孩子有些动力,马上被我家娃看出来了,最终犹豫之下还是觉得应该遵守规则,而且孩子们都非常敏感,如果故意让子,两个孩子的心里可能各有想法,而且输赢是常态,孩子终归要面对。
一路上与孩子聊天,说了一句:他下得也非常不错,只是妈妈可能不太会下棋。本想借这个事情告诉孩子输赢是常事,而且输赢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转变态度有可能结果会不一样,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努力了。没想到孩子着急的哭了,"妈妈,你就喜欢别人。"自从一年多前开始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发现她与我的连接多了许多,但一旦我表扬别人或稍有不偏坦她的时候,她就会认为我更爱别人,不爱她。这几天看《你不是弧单一个人》,了解了孩子的孕育、出生、婴儿期、幼儿期和妈妈的各种状态对孩子的一些影响,深受震撼,也备感懊悔。没有做好准备的孕育、孩子的难产、孩子出生前几天的保温箱、孩子1岁左右3个月的离别,这些也许是我一直不理解的"妈妈,你就喜欢别人。”的原因。孩子,以前的我们都无法改变,妈妈一直感恩你的到来、期望你的出生、哺喂你长大、陪伴你成长,有错过也有拥有。希望给我们的关系再一次连接的机会,多抱抱你、亲亲你、夸夸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