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联

对联确实是体现汉语博大精深的一个新奇角度。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对仗。对仗这个格式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中大量出现。但是大约到了唐朝,才真正出现了比较严格的格律对仗要求(我猜的时间,没查)。但是真正的大神儿其实是不一定理会对仗的,当然也一样可以有千古名句。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最后两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你看,两句中出现了同一个字“头”,很显然这严格背离了对仗的基本要求,但是并不妨碍成为千古名句。

还比如孟郊的《游子吟》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只能说是勉强符合对仗的要求。但是“临行”和“意恐”对仗不够工整。

我个人觉得最工整的对仗是杜甫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当然,对联的精华在于有时候对字完整完美,但是含义大相径庭。

三尺天蓝缎

六味地黄丸

堪称完美典范。

至于马三立的经典相声《对对子》

上天言好事

下地醋歹炮(输入法居然可以自己联想出来)

只能说是一种“把毫无联系的事情搞到一起”的冷幽默了。



对联造成的冷幽默还有很多,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要求对对联。

(点击图片有惊喜)


国学大师陈寅恪

上联是:孙行者

先生说最佳的下联是:祖冲之(堪称完美)

但是有学生对了胡适之,先生以为也可以打90分。胡和猢狲的谐音,勉强算是说得过去。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先生躲避空袭,也不忘来个对联幽默自己。

见机行事

入土为安

讽刺吴宓魂不守舍不要旧爱,只为新欢。(然而并没成功,民国大才女毛彦文最终嫁给了熊希龄),吴宓字雨生。

今雨不来旧雨往

他生未卜此生休


毛彦文熊希龄同框


文人墨客,来不及作诗,往往就做个对联,比如大诗人去北海公园游玩,因为时间不够,作诗是来不及了,就写下了千古名句。

风吹水面层层浪



其实,本文是检验相声段位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