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三章: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解析: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说话会缓慢而谨慎。”司马牛说:“说话缓慢而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要做成一件事不容易,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下笔之前,要跟各位关注《论语》系列的朋友们道一声:“久违了”。经过了一个夏季的繁琐,此刻重新回到《论语》的阅读和写作上,倍感不易!
也仿佛冥冥中真的有一种注定,有些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没有在生活中亲身经历一番,再深深思考过,确实无法真正融入自己的生命。就仿佛今天要解析的这一章,我已经反复读了不下十遍,直到今天才敢下笔,真的是对这段文字慎之又慎的做了一番揣摩。
几个月前,第一次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就陷入了纠结。这一纠结就纠结到了今天,我纠结于说话缓慢而谨慎与“仁”有什么关系,难道说话快的人就不“仁”了吗?还纠结于“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中的“为”到底说的是“做什么”还是“怎么做”,而不管是“做什么”还是“怎么做”跟说话缓慢谨慎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在网上翻查到了一些无法联系的零散资料和各种似是而非的解析,更让我纠结这些毫无语境的句子,古人到底是靠怎样的理解方式传承下来的。
我既不敢再在这众多似是而非的解读中随便再添一笔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的理解,强迫症严重的我又无法让自己跳过这一章就此略过,竟然就一拖至此,直至今日福至心灵般的打通了思路,我才发现,其实我也是在求自己的“仁”,只不过现实中我没有一个如孔子般智慧的老师,我只能向自己问仁。
到底是如何关联出来的,且容我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理解完这一章。
本章阻碍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对司马牛“问仁”的回答:“仁者,其言也讱。”
恕我不能苟同夫子的是,我从来不觉得说话慢是一个优点,面对表达一个意思,吞吞吐吐半天都讲不出来,即使讲了也是遮遮掩掩的人,往往我的忍耐是很有限度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种说话率真而干脆利落的人,因为他们不会让人生出无谓的挂牵和烦闷。
可是今天当我无意中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读到“牛多言而躁”这个对司马牛的这个形容时,我瞬间秒懂了孔子这个回答的意思。
我们或许无法了解到,司马牛在向孔子“问仁”时,想问的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孔子回答司马牛的言语里知道,孔子回答司马牛的是针对司马牛个人问题的一种提醒和教育。
由此,再一次让我想到了“因材施教”这个词,也再一次看见了孔子的“仁”。
在《论语》的记载中,有七条关于不同的人向孔子“问仁”的记录,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答案的不同不是因为这个“仁”到底有多巧妙,而是相对不同的个体而言,需要求的“仁”是不同的。
通俗一点来说,对于一个粗心大意的人来说,认真细致便是“仁”;对于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来说,宽容大气便是“仁”;所以对于多言而躁的司马牛来说,说话缓慢谨慎便是“仁”。
有了这样的理解思路,我们就不难理解后面的话了。
司马牛向来多言急躁,对于他自己这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特点,想要他做出改变真心不易,如果你没有一个足以打动他的理由,他是不可能信服的。偏偏孔子还跟他强调说这是“仁”的重心,怎么可以没有论据呢?
成事不易,无论是想做成什么事,还是要想出一套怎么把事做成的方法都是不容易的。
想做成一件事,就是树立一个目标并完成。目标是什么,目标从何而来,订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有一个很严谨的思维逻辑线,如果一个人没有想清楚就盲目的定下一个不可完成的目标,毫无疑问,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怎么才能做好一件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方法,有流程,有标准,并循序渐进。如果一个人不经思考就毫无章法的去开展工作,毫无疑问,还是难以把事做好。
我们都知道做事“急”是没有任何用的。事缓则圆,往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小心谨慎的策划和实践、逐步完善,最终才能成事。这个过程中焦虑,急躁反而会让人乱了方寸,没有意义的絮絮叨叨除了会引发各种不良情绪之外,没有任何帮助。
对于一个急性子的人,什么是好?可以慢下来就最好。为什么要慢下来?慢才不会乱,慢工才能出细活。
这样一来,困扰我的第二个问题“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的意思我也就想明白了。
孔子不放弃每个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机会,且善于根据学生本身的状态做教育。而我正是在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也发现了自己要求的“仁”。
太过追求完美的自己,轻易不能够接受自己做得不够好,更不允许自己有失误。尤其是在处理需要面对公众的信息时,往往会不停的斟酌再斟酌,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宁愿不做,也不愿做得不好这种心态,于是拖延症就在这样的心态下肆掠横行而起。
因为对本章中一个“字”的解读不明,我能够把这个系列的阅读和写作一放再放,这种无谓的自我消耗和拖延就是我需要修正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问的“仁”,只是我们常常无法正确的审视自己,更无法找到能够非常客观审视我们并指导我们的人,于是我们不停的纠结和内耗。
当我们能够理解到什么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又理解了为什么是正确的。我们就能够逐渐放弃错误的思想和习惯,开始调整自己,也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仁”,进而“求仁得仁”。
读完本章最大的感触就是,孔子对于弟子最大的仁便是“因材施教”,对于后世最大的“仁”还是“因材施教”。
再一次感恩他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