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不起,我看书只看经典!
上周五晚上,表妹听说我还在上海玩,发来微信表示羡慕嫉妒恨。聊着聊着,她突然话锋一转,让我推荐一些关于沟通的书。
我就说:“《沟通的艺术》《非暴力沟通》这两本都不错啊,可以看看。”
她很快回复我说:“这些书是不是畅销书?是不是很容易读的?我觉得很容易读的书都没什么营养。”
接着她又说:“我最近在看《人类简史》,这本书好难。我经常看到第10页,忘记了第1页的内容,看完第50页,又把第10页的内容忘记了。反正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把这本书看完。”
我觉得读一本书,如果你觉得太难,尤其是难到勉强自己看都无法看下去的地步,那么你就应该先把这本书放一放。
于是,我跟她说:“你可以从简单的书入手啊,这本书如果对你来说实在太难,那就先放一放,过段时间再看。”
她说:“可是,我觉得看简单的书收获不多,花几个小时看完一本书,如果只有几页是有营养的,那不是很没意思。还不如看一本经典好书,虽然难一点,但是看它个7、8遍,总可以看得懂,理解得透吧。”
我说:“你的想法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一本书的难度让你第一遍都看不下去,你确定你会有兴趣看7、8遍吗?当我们面对的困难超过我们的能力时,我们的身体会反抗,以至于对这件事情失去兴趣。这才导致你看一本难读的书看了2个月还在翻前100页,而且说句不好听的,可能一年过去了,你都未必能把这本书看完1遍。看书只看经典,是好的。但是如果你现在还看不进去一本经典,完全不必要勉强自己去看,也不必觉得不好意思。你可以先看一些简单的、畅销的基础书,让自己积累一定的阅读基础后,再回去看经典名著。可能那时候,你不会觉得难,还会觉得很有趣。而当你觉得一本书有趣时,你要看7、8遍那都不是个问题。”
表妹有点不情愿地说:“你说的好像也对。”
我并不想说服她,我只是表达了我自己的想法。
我记得我刚上大学时,急切想通过看书来沉淀气质,从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竟然是《茶花女》。由于我大学之前,除了看教科书和《少先队员》外,并没有很多阅读基础,也没有很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茶花女》这本书,我一点都看不懂。之后,我又借了《百年孤独》,这本书更糟糕,我连前100页都看不下去。
但是,在我看过很多容易的基础书后,前年,我重新翻出《百年孤独》来看时,竟然一口气就看完了,而且看完后还觉得很有意思想要看第二遍。
其实阅读跟工作一样,需要从简单的内容开始积累,当你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时机成熟时,你再去读比较难的经典书,你不仅能一口气看下去,你可能还会爱上它。这样,经典名著才不至于仅仅成为书架上的装饰品。
<2>对不起,我不看活着的作家的书!
我大学时特别喜欢看安妮宝贝和韩寒的书,我曾经很喜欢这两个作家,所以我常常去图书馆借这两位作家的书。
有一天,我兴冲冲从图书馆抱回几本韩寒的书准备看时,一个高深的舍友惊讶地说:“你居然看韩寒的书?还活着的作家的书我都是不看的,不够经典。”
然后,她拿起余秋雨的散文《风雨天一阁》说:“除了余秋雨的。”
我本来就有点自卑,被她这么一说就更自卑了,默默觉得自己好像有点low。
很多年后,再想起这一幕时,我忍不住觉得自己好傻。且不提余秋雨与韩寒没什么区别。但我真的没必要因为自己看畅销作家的书而觉得抬不起头。
在我看不懂也看不下去经典著作的时期,我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去看,这样搞不好会抹杀掉我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喜好。
我很庆幸,我当时会无师自通地从畅销书开始看起,从容易的书看起,让我一直没有放弃阅读。虽然10本畅销书的营养,没有1本经典名著的多,但看得懂、看得下去、坚持得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那些难读的经典名著,我完全可以放在看得下去时再看。
看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不必要一开始就一口气逼自己看完经典好书。
<3>对不起,我不做没用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刚开始做运营的同事问我:“张亮的《从零开始学运营》这本书有没有用?
我说:有用啊,你可以看看。”
几个月过后,她又问我推荐几本关于运营的书,我就问:“《从零开始学运营》你看了吗?”
她摇头说:“没有呢,我看网上有人评论说这本书很基础,没什么用。”
我有点不知道说什么好。
说起来,我看书的出发点,从来不是这本书对我有没有用?可能因为没有带着这种功利性,所以,我看书一般都是合自己胃口就直接买来看或者借来看。有时候花了5个小时看完一本书,最后发现精彩的只有1页也不觉得特别失望。
但是很多人看书,都只想看“有用”的书。就像我表妹和我同事,她们想通过看一些有用的书来吸收养分。这种想法本身很好。但是她们太在意有没有用,而不愿意花时间去探索,而害怕花5小时看一本基础的书后发现没有卵用。于是,她们不停地找有用的书,不停地打听有用的书,而错过了很多看书的时机,我觉得好可惜。
每个人都希望正在看的书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用的书、一本值得看的书。但是,如果你不开始看,你永远不知道这本书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