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境觀要門》懷則大師

一、名稱

《淨土境觀要門》,係就觀阿彌陀佛之觀法而加以探討論述所觀之境與能觀之心,作為信樂淨土者入道之門,故名。

二、作者

懷則法師,元代天台宗僧。為海翁時學之門人,為南屏派八代之的裔,四明知禮法師九世之玄孫。居廬山虎溪畔,號興教大師虎溪沙門。嘗撰《淨土境觀要門》、《天台傳佛心印記》各一卷。其氏族、生卒年、事蹟等未詳。

三、內容

《淨土境觀要門》,全一卷。元武宗至大三年(西元一三一年)天台宗僧懷則述。主要是闡釋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禮之“約心觀佛義”。天台智顗大師判《觀無量壽經》中所說之西方阿彌陀佛乃“心觀為宗”,宋代知禮法師之門下對此產生爭議,淨覺仁岳法師主張“攝佛歸心論”,廣智尚賢法師則主張“攝心歸佛論”。知禮法師認為此二說均未盡天台觀法,乃主張內觀之觀心與外觀之觀佛為畢竟不二,而倡“約心觀佛”之旨。本書即是就此異論而加以探討敘述。

四、現存

本書今收錄於明版《嘉興大藏經》第四冊、清版《乾隆大藏經》第一四三冊、日版《卍正藏經》第六十四冊、《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七冊以及《淨土叢書》第九冊。



淨土境觀要門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述


夫淨土法門者,乃末世機緣出生死之要路,橫截五道之舟航。一生彼處,永無退轉,以諸天身飛行自在,衣食自然,得預清淨海眾,常得見佛聞法,速入聖位。無虎狼、師子、蚊虻、蚤蝨有情之惱,無寒熱風雨無情之所煎熬,蓮華化生,壽命無量。既無生老病死等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世界。故我釋迦如來欲令此土在迷眾生出離眾苦,開折伏之門,彌陀慈父示攝受之路,所以苦口叮嚀,殷勤告誡,偏讚淨土,普勸往生,良由於此。

是故西天此土聖賢道俗,迴向發願臨終見佛得往生者,具載典記,不可勝數。但下劣凡夫貪著麤弊色聲,甘心流浪生死,不求出離。譬如入城勾當,若不預辦安歇之處,至乎日暮,無所棲泊,深可痛傷悲悼也。

然而諸上善人厭苦求樂,發心念佛者多,知於境觀者少,因引筆略書大概,庶使信樂之人因此以得入道之門,不致徒勞苦行也。

《觀無量壽佛經》云:“若欲志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則八萬相好乃是十信位人方得見之,非是凡夫初心所觀境界,是故令觀丈六之身。身有三十二相,不可徧觀,須是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三十二相自然當現。觀若純熟,不妨改觀,觀餘身相,無不可也。

若觀此相,極須明了。其相在兩眉中間,白如珂雪,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稜,內則虛通,右旋宛轉,顯映金顏,分齊分明,瑩淨明徹,不可云喻。欲觀此相,應須先了萬法唯心,一切唯識。故經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又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是則極樂依報國土寶樹、寶地、寶池,彌陀海眾正報之身三十二相等,皆是我心本具,皆是我心造作,不從他得,不向外來。能了此者,方可論於即心觀佛,所以得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

故《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至“八十隨形好”諸句,天台大師作二義釋之:一、約感應道交釋;二、約解入相應釋。若無初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心外有佛。是則解入相應者,即心也;感應道交者,觀佛也。至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從修觀邊說,名為心作;從本具邊說,名為心是。文出第八像觀,義徧初後。

夫如是例此合云“是心作日,是心是日”,乃至“是心作勢至,是心是勢至”,以至九品之中,隨境作觀,莫不咸然。然而即心觀佛,亦名約心觀佛者,約心就託佛邊說,即心就本具邊論,由具故即也。各舉一義,意必雙含也。

此之境觀,說者雖多,未見的當,今當先引舊說評之,而後正出其意。淨覺法師謂:攝佛歸心,然後用觀,名為觀佛。今謂送想西方,境在東土,境觀既差,何由生彼?亦濫直觀於心也。廣智法師謂:攝心歸佛,名為觀佛。此乃直觀於佛,祖師何名心觀為宗耶?若據二師所見,必須先了萬法唯心,方可觀心;先了萬法唯佛,方可觀佛。此同常坐等直觀三道,是為直觀心,直觀佛也。

二師執諍不已,遂求決於四明祖師。祖師雙收二家云:也不是攝佛歸心,也不是攝心歸佛,乃是約心觀佛。何者?彌陀淨土既是我心本具,是故託彼果佛三十二相,熏我自心本具法身性體。觀智若成,自然發現,故《妙宗》云“託彼依正,熏乎心性,心性易發”,即此義也。

問:約心觀佛,唯是所觀,境亦含能觀觀耶?

答:“觀”之一字,是能觀觀;“心佛”二字,是所觀境。

若爾,此所觀境是妄耶?是真耶?

答:一家所論境觀,永異諸說,直觀真心真佛,唯屬佛界,是故凡曰觀心觀佛,皆屬妄境,意在了妄即真,不須破妄,然後顯真。諸家直觀真者,妄必須破,真理方顯。此乃緣理斷九之義,正是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是斷滅法,乃屬偏前別教,非是圓頓妙觀。

問:既曰約心觀佛,佛是果人,何得是妄?若是妄者,彌陀世尊應是凡夫耶?

答:初心行者外境未忘以來,見有他佛,無非是妄,亦是外陰入也,則知過在於我,何關佛耶?

問:凡所觀境,不出內外,心則屬內,佛則屬外。今云約心觀佛,莫也內外俱觀。若爾,必須仰面觀佛,低頭照心,如足跨門限,如首鼠兩端,畢竟如何用心?

答:此尤難得的當,今略舉一家之非,而後出其正義。初義者,先輩乃云定境屬外,觀屬唯心,須知此說有二失:一者、正墮內外俱觀之失;二者、觀屬唯心,有濫真心之失。以由初心行者須約妄心而觀彌陀應身,顯真佛體,方免斯過。祖師雖有唯心觀立之言,正是唯於妄心所造之境,用三觀體之,觀若成時,真佛方顯也。故知此說失之甚矣。

次、出正義者,須知我心不局方所,如前所引經文是也。故荊溪云:唯心之言,豈唯真心?須知煩惱心徧,子尚不知煩惱心徧,安能了知生死色徧?色何以徧?色即心故。若爾,不須攝佛歸乎東土,五陰質內亦不須仰面觀佛,低頭照心,今斷之曰定境屬外,境便是心,不須攝佛歸心,方名約心觀佛。如此明之,非但深得佛意,亦乃迥出常情,況佛親口引喻云:如執明鏡,自見面像。鏡中之像在外,豈可攝歸我身方是我像耶?亦是引心向彼,作往生因。雖無方所,在迷成局。今以妙解,融此局心,而即於佛成三諦三觀,是則鏡喻觀法,執喻修觀,見像喻觀成,即見本性佛也。觀未成時,像既在外,以譬於心,何須攝歸我身耶?此譬顯然,人自不達耳。

問:約心觀佛,定為外境,乃屬於妄,其義顯然,無可疑者。用於三觀,體此妄境,成妙三諦,願示其相。

答:如觀白毫,一心一意,專想不移,了了分明,能了此境具足諸法,此相為從我身得?為從我心得?佛不從我身得,不從我心得,不從我身得佛心,不從我心得佛色。何者?若是心,佛無心;若是色,佛無色。不可以色、心求三菩提。所觀之境既空,能觀之觀亦寂,能所俱亡,不落情想,空雖不可得,隨念即見,如鏡照面,像現其中。

又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無持來者,亦無有此骨,皆意作耳,悉如幻化假。佛本不曾來,我亦無所至,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是泥洹,是法不可示,皆念想所為,設有念,亦無所有空耳。中三觀就能觀邊論,三諦就所顯邊說,諦觀不二,能所一如,故祖師云:“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斯之謂也。

問:一心三觀,三諦一境,不前不後,方是圓頓三昧。據上所論,似如次第,一心之義何在?

答:說雖前後,用在一時。且如照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無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觀,了了通達,不為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達,不為智所淨,亡空也;非染非淨,境觀雙絕,能所頓亡,即是中道,何有前後耶?

若論假觀,亦復如是。白毫宛然,如骨起光是假;其相叵得是空;此無持來者,亦無有此骨,是中也。若論中觀,了此白毫非空非假,若心有想則癡,無想是泥洹,是法不可示,皆念想所為,亡二邊也。既其雙亡,必也雙照。以雙照故,空假宛然,亡照同時,不可前後。是則一空一切空,三觀俱空;一假一切假,三觀俱假;一中一切中,三觀俱中;不前不後,絕思絕議。

問:淨土依正在十萬億剎外,何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又經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耶?

答:此義須約三諦三觀說之,其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體,東西宛爾邊,何妨在十萬億剎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體,不隔毫釐邊,即妙空也;就不一不異,二相亡泯邊,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遠;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遠不近。以例取捨,不取不捨,合散不合不散等,莫不皆然。具如《止觀》前六章,依修多羅廣開妙解,直論諸法本真,無非三諦妙法,由此理具,方有事用。以即假故,不失自體,不遠而遠,往生彼土。復由即空故,同一性體故,以佛力故,三昧力故,一念能見故,心在定故,如彈指頃故,不近而近,實不往生。雙非二邊,非生非不生,事既即理,便是妙事。

但佛世根利,隨舉其一,必具三故。《小彌陀》偏語其遠,《十六觀經》偏語其近,既其遠近雙照,必也遠近雙寂。是則近遠非近非遠,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非生非不生。今人隨語生解,偏執一邊,不能圓解。故《十疑論》云:“今人聞生便作生解,聞不生便作不生解。”正墮此責也。

悲夫!若不約理具三法,而論事用三法,則遭從心生法之過,復招緣理斷九之譏,豈是圓頓法門?若不爾者,何故《妙宗》引《般舟三昧經》三力為證?一、佛力;二、三昧力。此二非事用耶?三者、本功德力。此非理具耶?

然末代行人而欲立行造修,須揀入理之門,起觀之處,以眾生在迷,未悟理故,故至第七正修章中,方論陰等十境,的揀所觀。今亦如是,如前所辯,良由於此不見此意,豈不惑哉!

問:唯心淨土之唯心,與本性彌陀及十不二門唯色唯心之唯心,同異如何?

答:唯心淨土是所觀陰境,本性彌陀是所顯法門,亦是能觀觀法,各舉一邊,意在戶顯。若十不二門,約三諦妙色妙心而論唯心。故云非色非心,空也;而色而心,假也;唯色唯心,中也。此乃直約中道絕待而論,名為妙色妙心,豈與唯心淨土所觀陰心同日而語?熟看《金錍指要》,自見臧否。

若觀二菩薩,身相既同,彌須揀別,經云:“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首相者,觀音頂上有一肉髻,如未開蓮,瑩淨紅鮮。大勢至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若念此菩薩名時,須觀此相。若念清淨海眾時,須想三乘諸天圍繞一佛二菩薩也。

所論境觀之相,悉例上可知。若不精揀,何稱圓修?是故不能已也。信筆述此,老眼昏華,不及檢文,多有疏脫,觀者恕之。至大三年冬至前三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036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046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411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22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61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21评论 1 30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288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00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44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37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53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673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281评论 3 32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88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11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19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01评论 2 355